0%
「學術之宗 明道之要」 二

「學術之宗 明道之要」

找到了學術的源頭就為學術分類找到了歷史根據,也為圖書分類奠定了理論基礎,非深明於學術精微和群言得失的人,不可能像這樣為九流百家深刻地推本求源。
《漢志》還向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著稱,現在我們就來闡述它「學術之宗」的第二個層面——溯學術之源。
著名目錄學家、文獻學家余嘉錫在《目錄學發微》中多次強調「凡目錄之書,實兼學術之史」,甚至認為「目錄即學術之史」。《漢志》可以說是一部以目錄學形式寫成的「學術史」,這種特殊「學術史」十分注重「溯學術源流」。
在《漢志·諸子略》中,《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三略的小序,在論述各家學術技藝之所出時同樣也深探其本源。《兵書略》小序說:「兵家者,蓋出古司馬之職,王官之武備也。《洪範》八政,八曰師。」據《周禮》載,夏官司馬實掌軍政,其後歷代多以司馬主兵,由於上古官師合一,說兵家出於古代司馬揭明了歷史真實。《數術略》小序說:「數術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職也。史官之廢久矣,其書既不能具,雖有其書而無其人。」《史記·曆書》的記述支持了這種論斷:「三苗服九黎之德,故二官咸廢所職,而閏余乖次,孟陬殄滅,攝提無紀,曆數失序。堯復遂重黎之後,不忘舊者,使復典之,而立羲和之官。明時正度,則陰陽調,風雨節……幽厲之後,周室微,陪臣執政,史不記時,君不告朔,故疇人子弟分散。」《漢志》所說的「史」是史巫之史,官就是太卜。將數術溯源於「羲和史卜」,看來有充分的歷史根據。近人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也肯定了這種觀點:「此明數術之學,出於古史。則今之江湖醫卜星相之流,皆其苗裔也。然其授受,比諸古史世傳,則又迥異也。」read.99csw.com
《漢志》雖然主要是整理典籍,但它在推闡「墳籍之初」的同時,也重視探尋百家學術之源,因為只有溯其學術之源,才能使典籍各從其類。章學誠在《校讎通義·原道》中說《漢志》「總計部目之後條辨流別數語……深明乎古人官師合一之道,而有以知乎私門初無著述之故也。何則?其敘六藝而後,次及諸子百家,必雲某家者流,蓋出古者某官之掌,其流而為某氏之學,失而為某氏之弊。其雲某官之掌,即法具于官,官守其書之義也。其雲流而為某家之學,即官司失職而師弟傳業之義也。其雲失而為某氏之弊,即孟子所謂『生心發政,作政害事』,辨而別之,蓋欲庶幾於知言之學者也」。《漢志》中《諸子略》十家后每篇小序都推見各家所出之源,如論「儒家」說:「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周禮·地官司徒》說司徒的職責是掌邦教,「以佐王安擾邦國」,也就是上文所說的「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又如論「道家」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清姚明輝《漢志註解》引《經典釋文·老子音義》說:「出道字雲,生天地之先,老子史官也,而道家。司馬氏世為史官,而太史談《論六家要旨》,推重道家,其言道家使人精神專一,與時遷移,應物變化,旨約易操,事少功多,即秉要執本之謂也。」再如論「法家」說:「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據《周禮》記載,理官即上古治獄之官,夏時稱為大理,周代稱為大司寇。章學誠《校讎通義·原道》說三代「有官斯有法,故法具于官;有法斯有書,故官守其書;有書斯有學,故師傳其學;有學斯有業,故弟子習其業。官守學業皆出於一,而天下以同文為治」。章氏「官師合一」之旨雖然遭到有些學者的質疑,但對有些學派的論述基本符合上古的歷史真實。王國維據殷墟卜辭考證,「史之本義,為持書之人,即為掌書之官,引申為大官及庶官之稱,又引申為職事之稱」。據王氏考證在上古吏、事二字都從「史」取義,史、吏、事三字古可互通。《漢志》所謂某家出於上古某官,意在推闡各家學術的源頭,具有某種學術思想史的深度,當然其中有些論述于史無據,並受到清代四庫館臣和胡適等人的質疑。九九藏書read•99csw•com
試以《六藝略》之七《論語》為例。首載「《論語》。古二十一篇」(原注:「出孔子壁中,兩《子張》」),次列「《齊》二十二篇」(原注:「多《問王》《知道》」),再列「《魯》二篇」。由此我們得知漢代《論語》有三種版本:《古文論語》《齊論語》《魯論語》。何晏在《論語集解序》中說:「魯恭王時,嘗欲以孔子宅為宮,壞,得《古文論語》……《古論》惟博士孔安國為之訓說,而世不傳。」孔壁所得版本名《古文論語》,齊人所傳的版本叫《齊論語》,魯人所傳的版本叫《魯論語》,《齊論語》和《魯論語》都是今文《論語》。《古文論語》與《齊論語》很早亡佚,今天我們讀到的《論語》即《魯論語》,今本《論語》的篇次與《魯論語》完全相同。為何《古文論語》有二十一篇呢?從班固注可知該本有兩個《子張》篇,原來它將《堯曰》篇中「子張問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以下別出單獨成篇,這樣就比《魯論語》多出了一個《子張篇》。《齊論語》之所以有二十二篇,是因它多出《問王》和《知道》兩篇。即使今天見不到《古論》和《齊論》,我們也大致能夠猜到這兩個版本的《論語》概貌。由於《古文論語》亡佚最早,《漢志》只列出《齊論語》和《魯論語》師儒授受源流,「《魯傳》十九篇、《齊說》二十九篇、《魯夏侯說》二十一篇、《魯安昌侯說》二十一篇、《魯王駿說》二十篇、《燕傳說》三卷」。最後小序總結說:「凡《論語》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交代了《論語》這一小類收書的家數和篇數后,再闡述《論語》的形成過程、基本內容、著作編者、得名由來:「《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講完了《論語》本身的概況,最後就介紹漢代《論語》的傳授與承學源流:「漢興,有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張氏最後而行於世。」這與今天圖書館中的藏書目錄或借書目錄大不相同,現在的館藏目錄或借書目錄,或按筆畫、或按拼音、或按書名、或按著者進行排列,只是便於館藏和便於借閱,不涉及學術源流和師徒授受,而這些現代目錄所忽略的東西,恰恰是《漢志》特別重視也特別精彩的內容。《六藝略·論語》就是一篇《論語》學術研究小史。《漢志》中《論語》類如此,其他各類也莫不如此。如細讀一遍《六藝略·小學》,對我國漢字的產生、漢字的源流、漢字的特點、字體的演變、文字的著述、漢代的文字政策及教學與使用情況,總之對漢以前漢字的方方面面就會有深入的了解,這也同樣是一篇傑出的語言文字學史論。https://read.99csw.com九*九*藏*書
《漢志》前面有一篇總序作為全志的總綱,每略之中又分若干小類,每一小類后又有一小序,追述其學的淵源出處,先明其長而終言其弊,每略后再作一總論分析其源流得失。章學誠在《校讎通義·補校漢藝文志》中說:「《漢志》最重學術源流……所以有關於明道之要,而非後世僅計部目者之所及也。」對於古學淵源、古籍版本、師儒傳授和承學流別,《漢志》為我們勾勒了一幅清晰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