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饞是一種癮 青苔可食

饞是一種癮

青苔可食

「改」指附在江河裡鵝卵石上的青苔,草綠色,呈絲狀。因為只在陽曆的一、二、三月間有,所以需及時打撈出來,製成青苔乾片以備全年食用。將洗凈的青苔絲拉開,壓成直徑一尺左右的薄圓餅晒乾,叫「改義」。吃法有多種。可以用炭火烘烤,然後用手揉碎在砂鍋里,加蔥花、油鹽燴炒,搭糯米飯吃尤其精彩。還可搗碎后和雞蛋拌勻,加蔥、蒜、芫荽、油、鹽等作料放入蒸籠里蒸(青苔雞蛋羹)。當然,還可以煮入肉https://read.99csw•com湯或雞蛋湯……將洗凈的青苔壓成薄餅,灑上加鹽的薑湯后再晒乾,叫「改英」。吃時用剪刀剪成手掌大小的小塊,用竹片夾住,抹上豬油,在炭火上稍加烘烤,即可用來下飯;也可直接在鍋里油煎……
傣族的傳統飲食,最令我驚奇的莫過於吃青苔了。這種風俗我在其它地域都很少聽說。所以在雲南採風的時候,我讚美傣族不僅是以孔雀、大象為吉祥物的民族,而且也是https://read•99csw•com一個熱愛青苔的民族——青苔在他們的信仰中或許另有一層涵義?至少,這是最貼近土地與水源的植物了。
傣族人家大都傍水而居,偏愛水生藻類植物做成的菜肴,傣語稱為「改」和「搗」的兩種青苔更為其首選——據說這兩種藻類植物營養豐富,口味獨特,可從水裡撈出洗凈后,加工成青苔乾片食用。估計就像內陸的漢人吃晒乾后的紫菜的方式,嗜好那種清香的海味。而且便於貯藏。
傣族是西雙版九九藏書納的主體民族。西雙版納,傣語原意為十二個田賦單位,后演變為十二個行政區。「西雙」即十二,「版納」即一千塊田(相當於漢語中的千戶)。我路過勐臘縣勐捧鎮的曼哈告,問嚮導這個地名是什麼意思。嚮導答覆:「曼」為寨,「哈」為咬著沙子,「告」為舊,意為「咬著沙子的舊村寨」。封建時代這裡是專為召勐捧(勐捧土司)采青苔的奴隸寨。我忙問采青苔作何用?嚮導說:當然是吃——那時候青苔可是好東西,屬於傣家九*九*藏*書人敬貢貴族和招待客人的上等食品。據說有一次曼哈告的人採摘的青苔沒洗乾淨,土司嚼食時多次咬著沙子,很生氣:「你們怎麼搞的?青苔都洗不幹凈,沙子我都咬到了幾次。」於是曼哈告這個村寨因而得名。我由這個典故,得知青苔居然是可食用的。
「搗」指湖泊、魚塘里的青苔,估計與江河裡的滋味稍有區別——傣家人肯定最清楚。吃法也最有戲劇性。撈出洗凈后盛在大海碗里,加姜、蔥、蒜、鹽等作料,兌上水,隨即輕輕放入一塊燒紅九九藏書的鵝卵石——伴著湯水沸騰的聲音,一股海鮮的香氣騰雲駕霧。一眨眼青苔就熟了,可用糯米飯糰蘸食——此可謂「快餐」也。
以上皆為根據當地人的講述所做的記錄。青苔的菜肴,我並未親口嘗試過。倒是很想嘗鮮,可惜沒有口福——遍尋版納的餐館,沒見到這道特色菜。莫非它已退出了當代的宴席?在我生活的都市裡,自稱美食家的很多,但品嘗過青苔的滋味的——恐怕寥寥無幾。我至少還算聽說過。聽說過這道快失傳了的美味。記錄下來,聊以備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