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序章 如果你是葉公好龍式的讀者 十、為什麼我們不但喜歡攀比,還喜歡幸災樂禍

序章 如果你是葉公好龍式的讀者

十、為什麼我們不但喜歡攀比,還喜歡幸災樂禍

在這個問題上,你的非理性不但答對了,而且搶答成功。是的,非理性的反應速度遠遠超過深思熟慮的理性。
所以我們也會曉得「鷦鷯巢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這一類宣揚知足常樂的人生哲學是何等違背人性,「始以創出為奇,后以過前為麗」的世界是何等真實不虛,所以當我們在史書里一再看到倡節儉、禁浮華的詔書,該會明白這是一種何等徒喚奈何的努力,所以當我們知道在經濟學領域「價值是主觀的」這一認識竟然是直到相當晚近的時候才由奧地利學派認認真真地歸納出來,這是何等令人吃驚。
一切人生福祉歸根結底皆屬自我感覺。譬如一萬元的月薪究竟會使你沾沾自喜抑或憤憤不平,很大程度上並不取決https://read.99csw.com於它的真實購買力,而僅僅取決於你的同事和親朋好友們掙得比你多還是比你少。概言之,並非你的絕對收入,而是你在社會階層中的相對處境決定了你的幸福感。
僅從心靈雞湯的意義而言,陽明心學,乃至各種主流的儒家學說,都是在道義原則導向的範疇里,故而有助於平常心的培養。理解王陽明的生平與學術,理應會引導人們通往儒家所推崇的人格標準。于個人福祉而言,這雖然既不可能也不應該為你打造出心靈深處的「成功素質」,但至少可以使你培養出良好的自我感覺,正如那位誦讀六字大明咒的老婆婆一樣。
幸福就是如此主觀,人的幸福感其實是受到天生的認知模式的左九九藏書右,和財富的多寡並沒有直接、必然的聯繫。財富為我們帶來的幸福感,與其說是源於物質生活的豐裕與便利,不如說是源於財富所帶來的社會等級的提升,否則哪怕我們擁有再多的財富,但只要比不過身邊的其他人,我們那脆弱的心難免會受到嫉妒和焦慮的嚙噬。所以經濟學長久以來存在著一個誤區,它只關心經濟總量的增長和帕累托改進式的全民財富的提升。譬如你是否願意接受這樣的改進:你所有親朋好友的財富提高十倍,你本人的財富提高兩倍?經濟學家和你的理性都會舉手贊同,但你的非理性,或者說你的情感,很可能會急遑遑地站出來,投一張莊嚴的反對票。
其實人類只要度過了匱乏時代,享受用財富買到的全部快|感,read.99csw.com絕大部分都無關物質性的生存,而是深深地關乎人際關係。譬如所有人都買了車,你不會覺得沒有車意味著匱乏,而會認為那是一件丟臉的事,同理,在億萬富翁俱樂部里一個千萬富翁很容易會有無地自容的難堪感,儘管他的財富已經足以使他過上優渥的生活了。
對稀缺性的追求是最深層的永恆人性之一,這才是經濟學的真正基石,倘若亞當·斯密當年能想到這一層的話,就不會困擾于那個鑽石與水的悖論了。所以,在公平和效率之爭中,即便僅僅從經濟學的立場來看,也應當義無反顧地站在公平優先的一邊。當然,我知道很多人不會贊同我的結論。
美國作家羅伯特·弗蘭克在《奢侈病:無節制揮霍時代的金錢與幸福》一書中很九九藏書好地論述過這一現象的深層原因:「在貧窮的社會裡,一個人對他的妻子證明他愛她,送她一枝玫瑰就行了;但是,在一個富裕的社會裡,他必須送她一打玫瑰。……人們關心相對處境是由來已久的,一個重要的根源在於,那麼多的重要資源是根據相對而不是絕對能力來進行分配的。例如,正如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強調的那樣,總是有一些食物可以得到,甚至在最嚴重的飢荒發生時也是這樣,而誰能得到這些食物的問題主要依相對財富持有的多寡而定。所以,這就難怪會有人選擇去他能掙到10萬美元而其他人只掙9萬美元的地方,卻不願去他能夠掙11萬美元而別人掙20萬美元的地方去生活。尤其是,我們不難理解這樣一種現象,即,有些人當自己https://read•99csw•com的願望得到滿足后,還希望看到他人的努力遭到失敗。」
「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如是哉!」韓愈的這一句著名感慨完全可以在羅伯特·弗蘭克和阿馬蒂亞·森這裏得到完善的解釋。我們由此看到的是攀比心理的生物學意義。是的,我們天然就會忽略個人收入水平的絕對值,而永遠在自覺不自覺之中去追求綜合收入能力的社會排名。這正如我們每個人都有的校園經驗:考分的絕對值是無關緊要的,考分的排名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如果要我們在「考90分,排名倒數第三」和「考60分,排名第一」之間做出選擇,當然不會有人選擇前者。這就意味著,我們究竟學到了多少知識,這並不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個人福祉,所以古人生活得並不比我們更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