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早年 十

第二章 早年

最吸引小男生的事情莫過於戰爭殺伐,這是天性使然,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倘若沒有這種天性,人類應當早在殘酷而原始的自然競爭中慘遭淘汰。只是進入文明社會之後,原有的蘊含著生存優勢的頑固天性開始讓人大傷腦筋了。
在我們欽佩少年王守仁的勇敢與武功之餘,必須辨析一個問題:古人的習武成本遠較讀書高,最重要的武術並不是今天意義上的各種武術套路,而是所謂騎射,即騎術、箭術以及騎馬奔跑中的箭術。騎射功夫亦稱弓馬,「弓馬嫻熟」是讚揚一個人武藝高強的詞語,至九_九_藏_書於今天被傳為源遠流長、神乎其技的各路拳術,現身之晚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兩年之後,王守仁成長到重要的十五歲。這個年紀古人稱之為「成童」,讀書的孩子該從小學升入大學了(古代教育是小學到大學的兩級制,沒有今天中學這個階段)。
王守仁在居庸關外所遇到的「胡兒」「胡人」正是所謂馬背上的民族,騎射為自幼所習,比呼吸還要自然,而漢人要想練好騎射,卻實在難上加難。第一項難題是要養得起戰馬——當年王安石變法,有一項「保馬法」飽受九九藏書詬病,主要原因就是農戶散養的馬匹就算養得活,也只能拉車用,上不了戰場。戰馬有專門的馴養方式,必須有足夠的場地可以讓它撒歡奔跑。對游牧民族而言,這幾乎不需要任何成本,而漢人作為農耕民族卻沒有這樣的條件。至於練習騎射,既需要專門的校場,更需要日復一日的勤學苦練。
文武雙修、騎射與儒學並重的人物,最為今人熟悉的莫過於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在父親明珠的督導下,納蘭性德在四五歲上便開始了嚴苛的騎射訓練,少年時便參加康熙帝的圍獵,以高強的單九*九*藏*書兵作戰本領為基礎深造協同作戰的能力。相形之下,少年王守仁能做到「逐胡兒騎射,胡人不敢犯」,即便有過人的天賦,也必須有父親的許可、家庭財力的支持以及自幼的勤學苦練才行。
明憲宗成化二十年(1484年),母親鄭氏夫人去世,享年四十九歲,王守仁時年十三歲,《年譜》記載他「居喪哭泣甚哀」。儒家推崇孝道,所以這樣的記載是有褒獎含義在的,而有「預表」色彩的是,將來王守仁排斥佛老二家,這一點發自天性的孝心正是最核心的根源。
儘管對於孔子而言,read.99csw.com十五歲正是「志於學」的年紀,但普通人的十五歲正是躁動不安的青春期。不難想見的是,早在十一歲初入京師便已經「豪邁不羈」、沒少讓父親憂心的王守仁,到了十五歲只會變本加厲。
原本孔子時代的教育,學科是所謂「六藝」,即射、御、禮、樂、書、數。前兩項射和御大略就相當於後世的騎射,只不過孔子時代的「射」分為儀式與武藝兩類,儀式之射只求準確,不求力量,《論語·八佾》有「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說的就是這一回事;武藝之射,一是以步兵姿態射箭,二是在賓士https://read.99csw.com的戰車上射箭,後者略近於後來馬背上的騎射。這時候文武尚未分家,貴族們在朝則為文臣,出征即為武將,文武雙全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只是儒家越是發展,越變成了知識分子的學問,越發重文輕武起來,文與武終於分道揚鑣,文臣能立武功遂變為令人驚異的事情。
十五歲的王守仁「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而且當真「知行合一」,獨自出遊居庸關外,親自查訪各部「蠻夷」與大明帝國的邊防守備實況,甚至「逐胡兒騎射,胡人不敢犯」。
騎射本領是冷兵器時代最強悍的殺人技,卻偏偏是漢人始終都不擅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