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入仕 一

第四章 入仕

《年譜》所謂「當時邊報甚急,朝廷推舉將才,莫不惶遽」,一言以蔽之的就是這樣的情形。王守仁當時從餘姚到京師,從湖山吟詠的慵懶一下子進入這樣的緊張氛圍,強烈的反差應該深深觸動了他吧。此刻再看「嚴光亭子勝雲台,雨後高憑遠目開」以及「破虜玉關真細事,未將吾筆遂輕投」這些剛剛寫過的詩句,會不會感到幾分滑稽呢?
以今天的某種常識,似乎任何一個政權都不樂於看到鄰邦的統一和崛起,所以正九*九*藏*書確的外交策略總該是扶植弱勢者以制衡強勢者。這正是有明一代對北方草原勢力的基本國策,然而壞處也是顯而易見的:由於草原上沒有形成一個統一而穩定的政權,任何通商之類的和平外交關係都很難持久。如遼國和宋廷自澶淵之盟以來的百年和平,以及遼國變成一個高度漢化的政權,這樣的局面從不曾在明朝出現。
空穴來風,事出有因,大約是對蒙元帝國掃蕩寰宇的記憶深刻影響著明朝的邊疆政read.99csw.com策,使他們走出了一條與漢、唐、宋迥然不同的道路,勢必承受比前代更多的邊疆騷動。一旦設身處地,我們便很難責怪明政府短視。
比之農耕民族,游牧民族更屬於靠天吃飯的,一旦氣候異常、水草凋零,就意味著會有大量牛羊死亡,整個部族都會陷入飢荒狀態。既然抗災害能力極差,他們自然會覺得無論掠取多少財富都嫌不夠,所以在與農耕民族的交往中,無論是和親還是開始互市貿易,任何https://read.99csw.com一段和平都不會維繫太久,除非他們被漢化了,開始建城定居、開荒種地。「套寇」雖然佔據了河套,但只是駐紮而非定居,仍然保留著遊牧的生活方式,所以和平註定是既不可望亦不可即的。
北疆的蒙古勢力始終都是令大明帝國左支右絀的邊患,土木堡之役甚至動搖了國本。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年),蒙古幾大部落先後進入河套地區,一開始還是本著游牧民族的作戰方式四處剽掠,後來發現河套這個九-九-藏-書地方三面有黃河為阻,水草豐茂,耕牧皆宜,於是駐紮下來了。依託這樣一個理想的前哨基地,這些弓馬嫻熟的騎手年年都要深入內地,殺掠人畜。明朝人稱他們為「套寇」,打又打不過,躲又躲不開,簡直無計可施。
弘治十年(1497年),年已二十六歲的王守仁終於離開餘姚,進京和父親住在一起了。這究竟是因為成聖成賢之心並未滅盡,還是終歸屈服於世俗的壓力,需要再擺一擺應舉的姿態,我們不得而知。我們能夠知道的是,九*九*藏*書這一年時局動蕩,邊境傳來的告急文書一封接著一封,「見獵心喜」的規律就這樣在王守仁身上發生作用了。
查《孝宗實錄》弘治十年的記載,三月,甘肅邊境被掠,甘肅自游擊將軍以下七十三人下巡按御史問罪;四月,大同雲州衛被掠;五月,湖河川被掠,把總指揮王玉帶兵迎戰,在泉水灣中伏,王玉僅以身免;五月,蒙古兵入寇大同,連營三十里,明孝宗命宣府、大同相關官員各自進呈戰守方略,並調動各地軍隊、戰馬、糧草、銀錢,幾乎舉國騷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