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入仕 十三

第四章 入仕

十三

弘治十八年(1505年),王守仁三十四歲。論官場上的級別,他只是一介六品小官,有職而無權,卻有許多專程來拜訪他的人,甚至有人按照儒家的傳統提著禮物,恭恭敬敬地拜他為師,儼然參拜京城裡的一位學術領袖。
當時的風氣,讀書人要麼熟讀熟背朱子教科書,只為科舉而奮鬥,要麼以詩歌、文章相號召,在文藝沙龍里自得其樂,全然忘記了儒學的本分。所以王守仁在京師振臂一呼,正如當年的九九藏書吳與弼與婁諒一樣使許多人如夢初醒,原來學做聖人才是讀書的目的,這本來只是一個常識啊!
王守仁當然不會介意呶呶眾口,放膽在天子腳下倡導聖學。
王守仁倡導身心之學,要讀書人先立下必為聖人之志。這確實不是什麼高明的創見,而僅僅是常識的回歸罷了,偏偏在科舉功名的誘惑下,常識竟然被丟掉了那麼久,以至於當它回歸的時候,人們只感到驚奇。而在驚奇之後,有人頓悟今read.99csw•com是而昨非,執弟子禮向王先生求學,更多的人卻只是嗤之以鼻,覺得王守仁只是為了出名而標新立異罷了。
事實上在集權國家裡,民間講學歷來很受統治者的猜忌,因為一來這很容易破壞官定的統一的意識形態,所以孔子當初才一執政就誅殺了學術對手少正卯,這件事成為後世儒家排斥異己、維護正統的經典案例;二來凡有講學必有聚眾,學術領袖就像宗教領袖一樣可以輕而易舉地變身九_九_藏_書為政治領袖,所以集權政府對學術領袖和宗教領袖一般都會採取三種措施:要麼收編到體制內,要麼安置到首都,便於看管,要麼給予精神和肉體的雙重剿殺。
幸而王守仁生活在一個相對寬鬆的時代,這倒不是說明朝政府並不集權,而是孝宗皇帝非但性情溫和,而且興趣越來越轉移到服丹求仙這等超凡脫俗的事情上去,朝廷重臣們也各有各的算計,誰也沒精力去操一個六品小官的心,何況後者講學就在天子腳下九-九-藏-書,諒也翻不出多大的風浪。
《年譜》認為這是「師友之道久廢」的緣故,事實上任何不合俗流的見解都會得到這樣的對待,這是人類的天性使然。今天我們可以在互聯網論壇上看慣這種現象:對於持不同意見者,人們總是去質疑並貶低他的立場。這是因為人們天生就會高估自己的客觀性,相信自己的感知和意見是準確而不帶偏見的。李·羅斯對人性的這一面有一個很中肯的結論:「觀點相左的兩個人相遇,將會引發一九九藏書系列影響深遠的後果。如果我看到的就是事物的本質,那麼每個理智的人都必然與我觀點一致。如果不一致,那麼我一定可以通過理智的論證來說服他。如果他還是無法頓悟,那麼他不是愚蠢,就是懶惰,抑或充滿偏見。但是,我們唯獨沒有考慮到一個問題:別人也是這麼想的。尤其在曠日持久的爭端中,雙方陣營通常都堅信另一方有所隱瞞,心懷叵測。這樣一來,人們從一開始就會貶低對方的立場——無論它與己方立場多麼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