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章 南下:舟中論道與岩中花樹的故事 十六

第十章 南下:舟中論道與岩中花樹的故事

十六

這樣一種對靜坐的主張,根源其實在莊子身上,只是後來被不同立場的人做了不同方向的發揮。慧能站在佛教立場,以這樣的靜坐方式斬斷業力的因果鏈,跳出輪迴,證入涅槃,王守仁站在儒家立場,也標榜「用心若鏡」的境界,只是加入了一些存天理、滅人慾的成分:「紛雜的思慮沒法強行禁絕,我們要做的只是在心念剛剛閃現的時候去省察克制,等到天理充盈的時候,對一切事物都可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完全應付裕如,不使它們在心中糾纏不去。如此的話,心會自然呈現出精專的狀態,那些紛雜煩擾的念頭也就自然不會產生了。《大學》所謂『知止而後有定』,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靜心澄慮說來容易,難在大腦的活動總是不由自主的,即便在我們自以https://read.99csw.com為無夢的睡眠時間,大腦也不曾有片刻閑著。在清醒狀態下什麼都不想,這確實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許多宗教人士都擁有這樣的本領。譬如在六祖慧能的時代,有一位卧輪和尚講過一個偈子:「卧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大意是說,卧輪有一項本領,可以斬斷一切思想,任由外境如何變幻,內心始終巋然不動,於是修行每天都在提高。
龍潭問學,《年譜》只選出一則來做記載,門人的問題很有代表性:「靜坐中思慮紛雜,不能強行禁絕,這該怎麼辦呢?」
最常見的純技術性的解決方案是所謂的專註冥想,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節奏上。佛經里就載有許多默數read.99csw.com呼吸的禪定訓練。再如正念冥想,既留心每一種感覺,又不讓注意力被某一種特定的感覺帶走,這是精神減壓的一劑良方。還有一種慈悲冥想,只將注意力集中於無私的同情和博愛,默默重複一些「願眾生幸福」之類的短語。真要做到「什麼都不想」,還要依靠第一種,即專註冥想的技術。
佛教在個人修行上的終極目標就是斷輪迴、入涅槃,慧能認為這是人在活著的時候就能達到的目標,「念念無住」時自然擺脫了業力的牽絆,也就是超出因果鏈條了。當然,即便達到如此境界,也要像普通人一樣吃飯睡覺,只是若能一直保持這個狀態的話,就能不再墮入輪迴了。至於不墮入輪迴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狀態,這隻能由信仰者自己體會了。
然而有趣的是,慧九_九_藏_書能竟然很不以為然,認為這是錯誤的修行方式,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這是說自己沒什麼本事,不能斬斷一切思想,外境變幻之時心也隨之反應,也不知道修行怎麼提高。(《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當初王守仁從龍場赴廬陵,途中便教諸生於僧寺靜坐,目的很簡單,只是讓大家收收心。人人平日里總是事務繁多,千頭萬緒,倘使不能收心,便很難專註向學。今天很多心靈修鍊類的暢銷書仍然會教人靜坐,靜心澄慮,這對人總有一些好處。畢竟現代人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無論正事還是雜事,每天總有數不清的事情要去操心,心裏總是滿滿的、亂亂的,久而久之就會使人陷入焦灼、煩躁的狀態。
卧輪的靜坐可謂心如死九-九-藏-書灰,物是物,我是我,彼此全不相干。在慧能看來,這意味著心念的停滯,是一種有束縛的狀態;慧能的主張是「用心若鏡」,心會隨著外界境況的變化而生出相應的反應,完全是被動的、承受的、不得已的,外物來時不拒,外物去時不留,對境心起,境過無痕。在慧能的佛學理論里,若心靈進至這樣的狀態,也就斬斷輪迴了。
王守仁的理路是,我們心中一切的紛擾和焦慮歸根結底都是患得患失造成的,總有一些事情在我們心頭盤桓不去,讓我們費盡思前想後的功夫;推想患得患失的原委,無非是功利意識作祟罷了,換言之,都是「人慾」這種不道德的因素造成的,那就讓我們在靜坐中「恨斗『私』字一閃念」,把每一個發自「人慾」的念頭堅決扼殺在搖籃中;於是我們的心就像一面九_九_藏_書積滿灰塵的鏡子被一點點擦拭乾凈一樣,終於恢複本來面目,那就是純然天理的光明狀態;保持這種狀態的話,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從容應對,因為天理會自然而然地指導我們每一次待人接物,從此再不會患得患失了;而我們遇到的每一件事,都像明鏡前晃過的事物一樣,來時被明鏡如實地映照,去后不會在鏡面上鐫下任何痕迹。
以今天的知識來看,卧輪與慧能其實分別是專註冥想和正念冥想的代表,慧能站在正念冥想的立場上否定專註冥想的意義。但當時他們是從宗教意義上理解這回事的。
那麼相應的是,一個人倘若沒有這樣的修養,心是一面積滿了灰塵的鏡子,那麼每遇到什麼事情,即便在事情過後,鏡面的灰塵上總會留下或深或淺的印痕,這些印痕也就是我們的糾結、焦慮、煩惱、苦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