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四章 致良知 十九

第十四章 致良知

十九

我們由此看到思想史上的一大趨勢,爭論由你死我活漸漸變成了誰都想通過收編的手法來矮化對手,結果收編手法反而促成了三教合流。而以現實的眼光來看,得道高僧究竟有沒有跳脫輪迴,道教高人究竟有沒有羽化成仙,世人總看不到扎紮實實的證據,勉強能看到、能溝通的只有心靈修鍊的內容。那麼,站在心靈修鍊的角度來看三教的紛爭,似乎真的全無必要,大家好像都是一家人。但是,思想陣營的邊界畢竟存在了這麼久,三者又確實該有某些本質性的區別,這「本質性的區別」到底是什麼呢?
原本儒、釋、道各執一詞,佛教說孔子是儒童菩薩,所以儒家只是佛教的一個變種;道教說佛陀是老子所化,所以佛教只是道教的一個變種;儒家說佛、道兩家都是異端邪說,佛陀不過是外邦的聖人。
但這樣的工作說來容易做來難,譬如我們倒容易拼湊一神論和多神論,但不知該怎樣將有神論和無神論拼湊在一起。更難設想的是,如果我們將儒家、佛家、道家、基督教、納粹主義、資本主義、軍國主義、宿命論、自由意志read.99csw.com等等主張拼湊在一起,呈現出來的會是怎樣一個怪物呢?難道終極真理在某些情境下會呈現為軍國主義的樣子,在另一些情境下呈現為人道主義的樣子?
世上常有調和論者,認為所有的思想其實都不矛盾,正如盲人摸象的那個寓言所揭示的,之所以聚訟紛紜,只因為大家各自觸到了真理的一個局部,並且以為這個局部就是全體了。如果這樣的邏輯成立,也就意味著我們只要把所有的思想主張拼湊起來,就會逐漸拼湊出終極真理的完整面貌。
張元沖的問題正意味著心學陣營里廣泛存在的這一種疑惑,王守仁給出了一個相當經典的回答:
在王守仁的世界里,思想主張畢竟遠不如我們所見的多。倘若他生活在今天,看到這個地球村裡紛繁複雜,遠多於儒、釋、道三家的思想主張,不知道會不會修正原來的想法。
居鄉守制的日子里,王守仁依然不廢講學,後來鼎鼎大名的錢德洪、王畿都是他在這一時期納入門下的弟子。而他此時的思想建樹,最要緊的便是提出了「三教合一」的論題。九*九*藏*書
一個很要緊的緣故是,三者都不得不偏離了自己的原始目標。
王守仁的解釋是:「我們在儒家的心靈修鍊中延年益壽,這就叫仙;我們在儒家的心靈修鍊中擺脫了世俗的羈絆,這就叫佛。後世儒者看不見儒學的全貌,所以才錯誤地將儒家與佛、道兩家分裂來看。這就好比一座廳堂有三個房間,這就是儒學的全部,但後世儒者不曉得這三個房間全是自己的,看到佛教來了,就割出左邊一間給它,看到道教來了,又割出右邊一間給它,自己只留著中間那間。聖人與天地萬物同體,儒、佛、老、庄都是聖人的手段,這才是大道;佛、道兩家只守著自己那一套,所以都是小道。」
匯通三教早已是一個悠久的思想傳統了,王守仁並不是始作俑者,但最值得我們留意的是他論說的理由——他正是從靜坐冥想的神秘體驗里獲得了打通時空的感受,然後以這個感受作為依據來證明,既然天地萬物與我都是一體,儒、釋、道難道是分裂的三者不成?按這個邏輯推演下來,我們還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凡是以割裂的、彼read•99csw.com此分別的眼光來看問題的,都是錯的。
「說兼取,便不是。聖人盡性至命,何物不具,何待兼取?二氏之用,皆我之用:即吾盡性至命中完養此身謂之仙;即吾盡性至命中不染世累謂之佛。但後世儒者不見聖學之全,故與二氏成二見耳。譬之廳堂三間共為一廳,儒者不知皆吾所用,見佛氏,則割左邊一間與之;見老氏,則割右邊一間與之;而己則自處中間,皆舉一而廢百也。聖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
這樣看來,儒、釋、道三家非但都是「講理」的,還都屬於技術性的知識,雖然技術指向不同,但都包含心靈修鍊的內容。儒家自宋代以後,心靈修鍊越來越仰仗靜坐冥想式的神秘體驗了,換言之,這就是在修心技術上與佛、道合流,而我們已經知道,只要是靜坐冥想式的神秘體驗,無論名義上屬於哪種信仰或哪種修行,腦神經的運read•99csw•com作機理都是高度相似的,當事人獲得的感受也是高度相似的。
儒家是否有必要兼取佛、道呢?答案很明確:「不需要。」
理由很簡單:「儒家已經囊括了全部的終極真理。佛教、道教雖然切中了真理的一部分,但這部分並不在儒家真理之外。」
所以從原初的情形看,佛教和道教與其說是宗教,不如說是技術。佛陀創設了一整套跳脫輪迴的技術,佛經相當於技術手冊。道教的技術色彩更強,煉丹修仙總是難事。無論佛教徒還是道教徒,只要根據技術手冊堅持用功,理論上說都可以達成各自的目的。技術的學習當然需要毅力,卻並不需要堅定的信仰,這正是佛教、道教絕不同於基督教之類西方意義上的宗教信仰的地方。基督教講究「因信稱義」,信究竟要信到怎樣的程度呢?早期神學家德爾圖良有一句名言,被後人凝練為「因為荒謬,所以相信」。如果事情非要合情合理才可相信,那就是理性的判斷,不是信仰了。
那是嘉靖二年(1523年)十一月,弟子張元沖請教一個很微妙的問題:「佛教、道教與我們儒家聖學只有毫釐之差,三九-九-藏-書者對於修習性命之道皆有益處,但只因佛教、道教在性命修習中摻雜了一點私意,所以毫釐之差致成千里之謬。但我覺得佛、道兩家畢竟有益,不知道是否可以兼而取之呢?」
這其實是一個老問題了,梳理起來非要大費周章不可。簡言之,儒家與佛、道兩教原本天差地別,根本就不只是毫釐之差。儒家旨歸是給社會開藥方,重建西周初年尊卑有序的禮儀制度;佛教誕生於六道輪迴的印度傳統,教人找出輪迴的原因,從而從輪迴當中跳脫出來;道教或煉外丹,或煉內丹,總之是教人長生久視、羽化成仙。三者原本就是這樣風馬牛不相及的,結果混雜在同一片土壤上爭奇鬥豔,面貌漸漸變得相似了。
儒家理想的基石是周代宗法社會,自秦漢以後再也找不到合適的土壤;佛教教人跳脫輪迴,而跳脫輪迴的狀態究竟是生是死,是永恆還是寂滅,是神通廣大還是與世無涉,這一切全然無法說清,佛陀歸之於「十四無記」,懸置不論了事,這真不是有著深厚的現實主義傳統的中國人能夠接受的;道教倒很現實,教人服食成仙,就算成不了仙,至少也可以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