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四章 致良知 二十一

第十四章 致良知

二十一

良知如此,致良知又該如何呢?就在《尊經閣記》完成之後的同一年裡,王守仁又撰有一篇《重修山陰縣學記》,有一段論述「盡心」的內容正是為致良知而發的:
傳統的做法是在訓詁上尋找解決方案,朱熹和王守仁都這樣做過,兩人對《大學》「親民」一詞的不同訓詁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大禮議事件正反兩方也都是從經典文本中尋找依據的。再如一個綿延明清兩代的爭議焦點:女人該不該為死去的未婚夫守貞,甚至自殺以殉呢?王守仁的密友湛若水就曾躋身這場曠日持久的爭議,後來又有清代乾嘉學派的考據大師們你方唱罷我登場,圍繞著《禮記》的相關文本打了太多場筆墨官司,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看盧葦菁的《矢志不渝https://read.99csw.com:明清時期的貞女現象》第七章。
由此我們會聯想到孟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這隻是一種相對粗糙的道德要求,王守仁試圖給它包裝出一套自洽的哲學解釋。於是所謂「盡心」,也就是把自己的良知發揚到極致,這和「致良知」是同一個意思。
幸而世間那些以「一生伏首拜陽明」自我標榜的人,大多並不曾認真研習過王守仁的思想主張,否則我們的生活一定會平添許多苦惱。儒學真的是一種沒有侵略性的思想嗎?我們在這裏顯然遇到了一則反例。
夫聖人之學,心學也。學以求盡其心而已。……聖人之求盡其心也,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吾之父子親矣,而天下有未親者焉,吾心未盡也。吾之君臣義矣,而天下有未義者焉,吾心未盡也。吾之夫婦別矣,長幼序矣,朋友信矣,而天下有未別、未序、未信者焉,吾心未盡也。吾之一家飽暖逸樂矣,而天下有未飽暖逸樂者焉,其能以親乎?義乎?別、序、信乎?吾心未盡也。故於是有紀綱政事之設焉,有禮樂教化之施焉,凡以裁成輔相、成己成物,而求盡吾心焉耳。心盡而家以齊,國以治,天下以平。故聖人之學不出乎盡心。read.99csw.com
那麼怎樣才算極致呢?陽明心學read.99csw.com的答案正是今天的自由主義者們最嫌惡的那種:良知的極致就是把一元化的價值觀——其實也就是自己的價值觀——加在所有人頭上,一個人都不能遺漏,哪怕對別人的夫妻關係也要干涉到底。
「盡心」原是孟子提出的一個概念,含義與王守仁提出的「致良知」有點難分彼此,或者說「致良知」正是對「盡心」的闡發。王守仁在文章里說,聖人之學就是心學,學問的目標只是「盡心」而已。
《尊經閣記》正是在大禮議事件期間寫成的,那麼,以《尊經閣記》的邏輯來看大禮議事件,那些在訓詁上爭是非的儒家官僚彷彿集體表演了一場削足適履的鬧劇。
良知就是天理,天理是不會錯的,即便是經典文本,只要不合你的良知,你就有理九*九*藏*書由不接受它。畢竟「賬簿」難免會有抄寫錯誤,如果「賬簿」上記載著你有一千兩黃金的儲藏,有人說這裏的「一千兩」是「三千兩」的誤寫,還列舉了大量的訓詁例證,而你們與其在訓詁上爭論不休,不如直接打開保險箱,取出黃金來親手稱量一下。
這樣的論說,實則是將六經等同於良知。這確實有了「解放思想」的意義,因為儒者爭論是非,通常都要在經典文本里尋找理據,但問題是,一旦經典文本對某個問題論述不明——這是太常見的情形——那該如何是好呢?
怎樣「盡心」呢?就是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於是我自己雖然對父母盡了孝,但只要天下還有一個人沒對父母盡孝,我的心就還沒盡到;我自己雖然對國君盡了忠,但天下只要還有一個人沒對https://read•99csw.com國君盡忠,我的心就還沒盡到;夫婦之別、長幼之序、朋友之信,都是一樣的邏輯。只有自己盡了心,才會家齊、國治、天下平。
這樣的風格即便算不上教條主義,但很容易就會把人拖進一場足以耗到精疲力竭的口水官司里去。對照之下,陽明心學簡直令人眼前一亮,因為它給出了一個非常簡易直截的方法:以良知來驗證是非。
當然,干涉未必就是強制,儘管它常常表現為強制。儒家最注重感化,注重榜樣的力量。試想你身邊的一名同事有了致良知的決心,他對你的生活作風不太滿意,但礙於同事關係,他畢竟不方便直接教訓你什麼,那就感化你好了。他常常帶著夫人參加你們的活動,不斷在你眼前表現自家良好的夫妻關係。面對此情此景,不知道你會有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