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五章 征思、田 五

第十五章 征思、田

薛侃還是不解:「這不就是『作好作惡』嗎?」
照這個邏輯推演下來,於是有了陽明弟子「有心為善卻是惡」的命題。一個人存心去做善事,因為「存心」的緣故,他的善行便不是自然而然的天理流行,既非天理,便是人慾,也就自然淪入惡的範疇。
薛侃理解得僵化了,所以才會追問道:「如果草並不惡,那就不該除去了嗎?」
薛侃還是不解:「除草還能依循什麼天https://read.99csw.com理呢?」
王守仁解釋道:「草如果礙了事,從天理上看便應當除掉它,那就放手除草好了,即便偶然間沒能即時除掉,這件事也不至於成為心裏的困擾。倘若摻雜了私慾,心就會受到牽絆,負面情緒也就出來了。」
這真是說來容易做來難。儒家只看到天地生生之仁,卻沒看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殘酷。當然,儒家並九九藏書不反對殺戮,「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秋風肅殺,凋謝萬物,所以人間也應當有「秋官」來執掌刑殺,只要這殺意不是出於私心偏好就好。
顯然薛侃不曾理解的是,同一種現象的背後未必有同一種原因,除草這件事既可以由私心好惡引發,亦可以由天理引發。用王守仁的話說,只要讓自己的好惡完全依循天理,不夾雜一點私心偏好就好,其實read•99csw.com這也就是「存天理,滅人慾」的意思。
一個人如果真的做到了「存天理,滅人慾」,便不再有私心好惡了,不再因為私心好惡便認為某人某事是善、某人某事是惡,這就是「四句教」所謂的「無善無惡是心之體」。一旦私慾萌動,所作所為不再自然而然地順應著天理流行,就會看某人某事是善,看某人某事是惡,心裏生出許多計較和糾結,這就是「四句教」所謂的「有善九-九-藏-書有惡是意之動」。
換言之,無善無惡的狀態正是天理流行的狀態,是「存天理,滅人慾」的成功狀態,自然也就是「至善」的狀態。古代漢語很不適合哲學概念的細緻辨析,所以在這個問題上製造了諸多筆墨官司。
王守仁答道:「你這樣講,就是佛教、道教的意見了。草若礙了事,那就除去好了。」
這個問題其實問到了要害處。今天我們知道,所謂善惡,只是我們的主觀判斷罷了,一切https://read.99csw.com善惡其實都只是私心偏好,即便是全社會公認的價值觀,也不過是一時一地所達成的共識,所有人的私心偏好高度一致罷了,所以我們最自然的回答會是:「善惡只在你的心裏,你心裏的善惡標準取決於你的基因編碼和成長環境。」王守仁也會回答「善惡只在你的心裏」,是的,他確實是這樣回答的,但心裏的善惡標準何在呢?在他看來就是心中的天理。
薛侃追問道:「難道說善惡完全不在外物本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