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從「燒腦」到「走心」

從「燒腦」到「走心」

作者:電子騎士
從電影產業來看,這種低成本高概念的科幻電影比較適合新人導演和編劇練手,但對整個科幻電影產業的推動不大。就像前面說的,此類科幻片經常顯得像是把某一集美劇拉長而成的電影。執導這樣的影片,對導演的鍛煉不夠全面,所以很少見到此類影片導演能不斷推出佳作,成為名家(《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的導演後來拍的恐怖片評價極差)。尤其是,這類影片會把大部分一般科幻片重點描述的內容放到背景中去,讓觀眾們翩若驚鴻地瞥見背景的吉光片羽,其他全靠觀眾自行腦補。這種手法有時確實能收到奇效,讓大家腦洞大開,暢想故事背景到底是個什麼樣子,但多半只能起到遮掩影片在資金、技術、場景把控等方面的不足而已。而科幻電影的場景正是最能反映導演、編劇想象力的要點之一。在我看來,像《第九區》這類中低成本的電影,既有創造性的故事和完善的角色,也有震撼的場景和深入的主題,可能是更好的範本。
低成本的高概念科幻電影,成功之處主要在兩點:第一靠天馬行空但又能讓人可信(注意是可信,不一定是合理)的設定,第二靠綿密細緻的劇本。但失敗的例子也不少,比如曾拍出過高概念燒腦科幻片《死亡幻覺》的理查德·凱利,在其第二部作品《南方傳奇》中就玩得過於混亂,腦洞開得大到無法收攏。2014年的《信號》也是在這兩點上做得不夠好,或者說,這兩點沒有達到水乳|交融的平衡而最終導致評論兩極化。
這種「高概念」燒腦科幻片有點類似於玩魔方、猜謎或解數學題,其樂趣主要在智力挑戰方面,對人性的感悟等等本來應該是電影根本的內容,但在燒腦和智力挑戰的映襯下,都變成了附加值。由於影片的全部力量都用在把一個簡單的故事線通過複雜的、多重的敘述展現出來,這類電影幾乎沒有精力和能力去鋪墊故事、展開背景、深化角色和主題。看完《彗星來的那一夜》《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或《時空罪惡》《恐怖游輪》,你對主角仍然只有表面的認識:博學、可親、漂亮、好色、愛孩子等等。它不可能像《她》一樣,細膩地刻畫宅男西奧多的心理,通過主角與人工智慧系統的一段感情來深入探討人們之間的「親密關係」。《彗read.99csw.com星》的女主角最後為何選擇如此極端化的做法回到原來的世界?《恐怖游輪》的女主角為何最後決絕地要殺掉船上的所有人?基本上,這些選擇只與影片的概念設定有關,而與人物的性格無關。這類電影中的角色,從影片開始到結束,基本都沒有成長和變化,一直處於靜態之中——由於故事往往與時空有關,影片到最後經常形成環狀封閉結構,回到原點,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電影在角色塑造上的限制和無力。
總體來說,最近十年的低成本科幻電影很有特色,嘗試了以極低成本能把科幻片拍出何等模樣。但從2007年的《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到2014年的《彗星來的那一夜》,筆者在這裏卻想給這種低成本科幻電影潑點冷水——特別是在很多朋友都「鼓吹」(無貶義)國內電影人應向這類科幻電影學習,借鑒其思路來拍中國科幻電影的情況下。
不過,影片同樣有背景設定不靠譜的情況:幾位教授的提問不夠有水平,約翰的回答也相當泛泛。有些硬傷足以顛覆整個故事,比如在討論哥倫布的探險時,約翰說當時人們還認為地球是平面的,其實自希臘時代起,受過教育的人就已普遍知道地球是圓的——哥倫布的錯誤在於低估了地球的直徑以及到亞洲的距離,要不是萬幸撞見美洲大陸,他就得葬身汪洋大海了。
(友情提醒:本文涉及部分科幻電影的劇透,如有不適,敬請諒解。)
先來說說最近這部神片《彗星來的那一夜》自身的問題——筆者認為此片根本稱不上神作,只能算中等偏上的科幻電影。在著名的影視、音樂、遊戲評論網站Metacritic上,《彗星來的那一夜》得分為64分,這個成績相當一般。筆者對這個評分還是比較認同的。這部影片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其實也正是此類所謂「燒腦」科幻片的常見問題。
2014年的科幻電影,總體看來乏善可陳,在國內,除了《星際穿越》和《超體》引起了熱烈討論,其餘皆無太大反響——其實就這兩部影片來說,很多討論也無關「科幻電影」四個字。不過,倒是有一部《彗星來的那一夜》被再次冠以「低成本燒腦科幻神片」的稱號,在豆瓣等網站引發熱議,頗有《這read•99csw•com個男人來自地球》在2007年的風範。
對我們來說,期待國內編劇、導演拿出像《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一樣的低成本科幻電影,難度並不比拍商業科幻大片低,因為更多隱性的問題是錢和外援解決不了的。不過,筆者當然期待國內也有人能拍出這樣的影片來。對此類影片的分析甚至批判,並不代表筆者不喜歡它們。只是希望讀者和電影人能意識到:科幻電影不在於怎麼拍才最好、最容易出彩,而在於它是你真正想拍的。拍出長久縈繞在腦海中、深埋在內心裡的故事和思想,這是唯一重要的。
《彗星來的那一夜》的故事線很簡單:一群朋友聚會,正好趕上彗星掠過地球,這一片地區的時空出現異變,平行宇宙在此交匯。眾人發現他們面對著其他世界中的自己,無法區分。混亂慢慢滋生,「我」還是原來那個「我」么?或者已經被更好/更邪惡的「我」所取代?女主角發現她必須做一個決定,才能回到自己熟悉的世界中去。
最近十年,低成本科幻電影大概分成兩類:一類是以《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彗星來的那一夜》為代表的所謂燒腦科幻片,此類故事大多圍繞一個科幻懸念展開,結尾往往出人意料,科幻構思精巧獨特,多半是探討人類自身的問題,尤其是精神、心理、腦科學方面等領域,也有不少與時空問題挂鉤,因此被稱為「燒腦」(大概就是外國影評人常用的「mind bending」)科幻片;還有一類屬於比較文藝范兒的,如《憂鬱症》《另一個地球》《她》《你眼中的世界》《皮囊之下》等,科幻概念在這些影片中往往只是個背景設定,故事還是關於人的情感、關係,這類科幻電影往往拍得比較寫意,形式化的味道更濃,連打光都更多採用自然光,不像前者常有大量黑乎乎的場景。
除了角色方面的問題,此類影片在主題上也很難深入進行探討。沒別的,因為這類故事必須刻意強調顛覆性和意外性,本身其實相當單薄和概念化。之所以大部分此類影片都設計了一個展現人性惡的結尾,就是要藉此提升影片的反思高度和驚悚的意外效果。為反思而反思,為黑色而黑色,結果就是看完《彗星》,你只會感慨一句「人性竟能這麼邪惡呀!」。九-九-藏-書至於這裏的「邪惡」到底意味著什麼,主角為什麼要選擇邪惡的手段,就說不清楚了。這方面,且不說《現代啟示錄》等劇情片所探及的人性深度,這類影片甚至連《銀翼殺手》《黑客帝國》,乃至《異形》《突變第三型》《終結者》等都比不上。「人性拷問」「愛的救贖」「他人即地獄」等主題如今被濫用的程度,簡直可以和主流商業科幻片中濫用反烏托邦的程度相媲美!
我們可以拿諾蘭導演早期的作品《記憶碎片》來和這些影片比較一下,導演水準及影片技巧明顯能看出高下:基本上,這些燒腦科幻片都還是線性敘事,即使有平行宇宙概念,也不過是從中間跳轉回開頭,再繼續直線敘述——像《恐怖游輪》這樣三段式的結構實際也是線性敘事;而《記憶碎片》則是打亂時間線的非線性敘事,不斷前後跳轉(在諾蘭最近這部《星際穿越》中,也有閃回和閃前的手法)。此外,《記憶碎片》開始的懸念在於主角想拼湊出真相,搞清誰殺害了妻子,但結尾卻揭示出主角之前給出的信息並非真相,他成功地通過「欺騙」自己進而欺騙了觀眾。這一反轉結局可以看做是雙重的:對故事情節的反轉和對角色性格本質的反轉。由此產生的對人性的批判、諷刺、失望,就比《彗星》《恐怖游輪》等影片深刻和高出一籌了。
從基本的故事線就能看出來,首先,這部影片的科幻概念的背景設定就很不靠譜:彗星能有那麼大能量,令平行宇宙交叉?影響的還只有地球上的一小塊特定區域?——這本質上和中國古人把彗星當成預兆著天災人禍的掃把星有什麼區別?其實這個設定更接近奇幻,談不上堅實的科幻內核。有人說影片還涉及了量子力學,特別是「薛定諤的貓」的概念——那不過只是泛泛借用,在電影中並沒有體現出來。
現在,有些口味刁鑽的科幻影迷似乎早已膩煩了商業科幻大片,專門喜歡挑冷門、奇特的科幻電影看。他們一旦發現有新的燒腦科幻片,就會駐足圍觀,甚至會帶來連鎖反應——豆瓣上《彗星來的那一夜》評分高達8.3,看過的人數達5.2萬,想看的人數達4.3萬!而另一部同樣燒腦的低成本科幻片《信號》在豆瓣只有3000人看過,想看的人不足1000,評分5.九-九-藏-書9——連及格線都沒過。比較一下IMDb網站上的狀況,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彗星來的那一夜》在IMDb網站上有2.2萬用戶打分,得分7.1;《信號》則有2.7萬用戶打分,得分6.2。由此可見,國內網友對熱門、冷門電影的關注差距極大,評分也往往偏於兩極化;有些小眾的片子甚至可能因網友的推薦、引導而變成熱門影片。
借用上面分析的俗套,我們不妨試試把《獨立日》也「改編」成這樣一部燒腦神片:
綜上來看,高概念燒腦科幻電影已經在主流商業科幻片之外形成了一種新的俗套,大都包括:一個狹小的封閉空間;一群人通過對話推進慢慢揭示故事背景;一個悖論式的主題構成故事的懸念,比如《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主角即上帝、《恐怖游輪》——主角開始即已死、《彗星來的那一夜》——主角遭遇平行宇宙中的自己;往往採用環狀的封閉結構;慣常採用DV風格的晃鏡頭拍攝技巧,以營造真實感和臨場感,彌補技術和拍攝技巧上的不足——自從《科洛弗檔案》問世以來,手持攝影的紀錄片風格就有點被玩兒壞了,包括《超能失控》和這部《彗星》都沒有多少新意。你會發現,無論情況多麼危險極端,角色手裡的DV都能一點不落地記錄著主角的活動。
根據同名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其構思比《彗星》好很多,但細究之下依然有疑問:它可以說相當科幻,也可以說很「軟」。影片假設人能長生不老,因此具有無窮的知識。骨子裡,它其實是一部宗教電影,本質是探討人的神性:在不顯示神跡的情況下,如何證明神之為神。在如今這個時代,所謂神,就是掌握了無窮知識的人。從《聖經》中的神自有神性,發展到影片中的知識即神性,這對基督教文化下的觀眾極具衝擊力。西方人看這部片子的興奮點與國內觀眾可能完全不同。主角約翰在說服大家慢慢相信自己就是傳說中耶穌的原型時,眾人的排斥、嫉妒、恐懼甚至憎恨達到了高潮。他的存在,不僅讓人們意識到自己肉身的脆弱短暫,更否定了每個人的知識體系和信仰體系——所以心理醫生才會發病猝死!他與約翰之間被隱藏的父子關係,正是神與人之間關係的某種隱秘映射。read•99csw.com
好玩兒么?或者你會覺得在美劇中已經見過太多似曾相識的故事了,特別是《陰陽魔界》和《X檔案》。
7月2日,美國中西部某小鎮,一群人正在後院燒烤聊天,一派歡樂祥和。突然,有人把電台拿到外面,招呼大家注意收聽。電台里正在廣播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消息,據說全球各大城市均已遭到攻擊,成為一片廢墟。眾人驚疑不定之際,忽見幾架空軍戰鬥機從天上飛過。剛剛從臨近大城市趕來參加聚會的某某聲稱,他開車過來時曾看到眾多軍隊集結,還有逃難般的人群,但他當時匆匆而過,以為是在拍電影。眾人回到屋裡,電視和網路都已經沒了信號。大家驚慌失措,討論著該去何處逃生,有人則建議堅守此地等待救援,不同的觀點一時勢同水火,導致眾人差點干起仗來。大家一起經歷了不尋常的兩天兩夜:有人想獨自逃走,結果差點出意外;有人想闖進來搶東西,被眾人合力趕走……7月4日到了,終於傳來美國總統親自率領空軍殲滅外星人艦隊的消息!獨立日又成了勝利日!眾人走出屋子,歡慶勝利,享受自由——突然,所有人眼裡藍光一閃,人性下的外星人模樣畢現!一個外星人的聲音從天際傳來:模擬訓練結束,入侵艦隊失利,請繼續等待潛伏任務。The End!
科幻電影最初就是從低成本起家的,早年間,低成本科幻怪獸片曾是科幻電影的主流。自1977年的《星球大戰》之後,大製作商業科幻片才形成氣候。不過1980年到2000年之間,低成本科幻電影也時不時會湧現出來。2000年前後又是一道門檻,商業大片以1999年的《黑客帝國》為代表,預示著科幻電影邁入了一個新天地。最近這些年,低成本科幻電影不斷出現話題之作,在商業科幻片外,它們已經拓展出另一片天空。2007年的《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大約可以算作近年來低成本科幻電影的一座里程碑。自此片之後,《恐怖游輪》《深空失憶》《時空罪惡》《月球》《超能失控》《憂鬱症》《另一個地球》《她》等一批低成本科幻電影開始引人關注。2014年,這種低成本科幻片就有《彗星來的那一夜》《前目的地》(應該翻譯成《宿命論》)、《信號》《I型起源》《你眼中的世界》《皮囊之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