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藏書

外國小說

  • 《紐約客》故事集3:洛杉磯最後的古怪一日

    《紐約客》故事集3:洛杉磯最後的古怪一日

    最圓熟細膩的文筆描摹婚姻、男女的苦痛與進退維谷

    《洛杉磯最後的古怪一日》是安·比蒂《紐約客故事集》的第三部,是她跨越新世紀,把中產階級推入全新領域的短篇作品集。

    她的年輕人步入了中年,她的人生體驗愈加深沉,無論是飽受創傷,對生活無計可施的單身母親,還是受男人掌控,精神肉體傷痕纍纍的女人,抑或是無愛婚姻中木訥前行,心靈無所依託的男人,再也沒有無需知道去向的旅行,再也沒有不由分說的任性,再也沒有隨時重來的愛情。當迷惘的一代人最終確定了站姿,全意接受婚姻、事業與家庭的規約,比蒂仍然站在他們身旁,講述他們的困境,言說他們的苦痛。

    比蒂是善用沉默的藝術家,是善於表達我們不言說,或者無法言說的東西的藝術家,無論如何,這些東西最終都得到了表達。

    ——威廉·德雷謝維奇

    安·比蒂找到了一種完全不同的寫故事的方法。

    ——約翰·厄普代克(1982、1991兩屆普利策小說獎得主)

    沒人比她更精於哀婉的細節,更善於營造飄忽虛幻的悲傷氣氛。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2000年布克獎得主)

    語調平緩,情感表達有障礙的人物和細微的互動關係是比蒂作品的特徵——這樣的特徵同樣存在於雷蒙德·卡佛、鮑比·安·梅森等作家的作品里——而這也構成了《紐約客》的獨特風格。

    ——薩姆·薩克斯(評論家)

    她是真的傷心,也是真的安慰人。

    ——劉天昭(作家)

    既不相信男女相處的傳統模式,也不相信姿態極端的縹緲夢想,安·比蒂小說中的人物,只是對愛冷感而已。不過,我們當然有理由問,是那個時代的男女真的那麼心不在焉,還是安·比蒂有意無意地放大了人們在愛情中被動無為的一面。

    ——喬納森 (權威書評人)

    她對人性的多重探索中,有一種最終給予我們信心的智慧和同情,不是因為一定有希望好轉,而是因為這種探求意欲發現什麼讓我們疼痛,什麼又讓我們去關懷身邊的人們。

    ——2005 年美國「雷」短篇小說獎授獎詞

  • 《紐約客》故事集2:你會找到我的地方

    《紐約客》故事集2:你會找到我的地方

    《紐約客故事集》是安·比蒂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三十年間在《紐約客》上發表的短篇合集,本書為其中的第二冊,收錄了八十年代刊登的短篇。比蒂善於描畫美國一代都市人的情緒狀態與生活方式,擁有足夠的文學敏感來捕捉情感關係中那些微妙進退、力量消長。她被視為中產階級的精神路標,因為她在中產階級渙散混沌的時期中充當了一面鏡子,幫助一代人認識了自我。這對於美國中產階級的成長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 《紐約客》故事集1:一輛老式雷鳥

    《紐約客》故事集1:一輛老式雷鳥

    安·比蒂,二十世紀主流文學大師 ,描摹城市年輕人的孤獨,挫敗,愛與無望,

    與卡佛共同引領文學的極簡時代

    《紐約客》短篇聖手安·比蒂短篇創作的精華結集,收錄三十二年來在《紐約客》上發表的全部四十八個短篇作品。

    《一輛老式雷鳥》 是安·比蒂《<纽约客>故事集》的第一部,也是她創作巔峰期的短篇精華結集。

    害了相思病的藝術家跟隨一個女人無謂地奔走全國,最終想不起來自己身處何處;冷感的煮婦為了房子而假裝無視精神出軌的裝逼丈夫;鬱悶的職員承受著周圍各種人的粗魯和無理,卻總是在爆發的那一刻泄了氣。比蒂的作品與美國中產階級的精神需求保持著高度一致,慰藉著倦怠、困惑的一代城市人。

    她對人性的多重探索中,有一種最終給予我們信心的智慧和同情,不是因為一定有希望好轉,而是因為這種探求意欲發現什麼讓我們疼痛,什麼又讓我們去關懷身邊的人們。

    ——2005 年美國「雷」短篇小說獎授獎詞

    比蒂的人物從鬱鬱寡歡的二三十歲卧城年輕人開始,在中年的危機事件中倖存,然後以上流中產階級的身份重回城郊,與新時代對話。

    ——納森·海勒(評論家)

    她是真的傷心,也是真的安慰人。

    ——劉天昭(作家)

    我的小說並非是對我個人煩擾的嘮叨;而是關於更沉默的人群,更為深沉的領悟的更平靜的敘述——這些人不必如我一樣樂於表達,憤憤不平,也不必如我一樣滿懷希望或是悵然若失。我只是觀察。並不聆聽。

    ——安·比蒂

  • 大河灣

    大河灣

    殖民者走了。國家獨立了。

    薩林姆千里迢迢跑來到大河灣上的小鎮,在這裏呼吸的每一口空氣和接觸到的每一顆塵埃上,都似乎散發著夢想和未來的芬芳。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朝這裏奔來,都像那滿河的水葫蘆朝小鎮漫卷而來。水葫蘆開著紫色的花,默默無語。

    但眨眼之間,薩林姆發現繁榮里總透著無邊倉皇,無論他怎麼掙扎,他永遠是一個兩手空空的異鄉人,他已經完全失去了可以回去的地方。

    只有水葫蘆依舊在黑色的大河上默默無語。

  • 生命清單

    生命清單

    母親的突然離世,使布雷特的人生一夕巨變。母親將所有財產分給了哥哥及嫂嫂,留給布雷特的僅是一紙清單。只有在一年內實現清單上的所有夢想,她才能獲得遺產。

    那是布雷特14歲時寫下的夢想, 其中10項尚未完成——

    生一個小孩,或者兩個? 不會吧。

    做個很棒的老師? 放棄百萬年薪,在教室里跟小屁孩鬼混!

    養一匹馬? 公寓不適合養大型寵物!

    與老爸重修舊好? 他七年前就去世了!

    墜入愛河? 男友安德魯看似完美,卻似乎有哪裡不對勁!

    ……

    住在寬敞陽光的獨棟閣樓,男友如男模,擁有百萬年薪的布雷特,在一連串的謊言與背叛之後,被迫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她該如何在有限的一年之中,重拾兒時夢想,尋找自我與真愛?

  • 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

    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

    全書由八個短篇組成,分別從八個位於童年、青春期和青年等不同階段的男性視角出發,以意識和潛意識交接地帶的經驗為揭示對象,有時荒唐,有時傷感,有時溫柔,有時駭人,有時魔幻,卻都無限接近真實,接近每個人的內心。

    麥克尤恩素來擅長以冷靜細膩的筆觸打磨幽暗題材,賦予其精妙無雙的質感。八個故事各如黑晶稜鏡之一面,折射出日常生活中平凡人性所可能誤陷的種種魔怔與夢魘。平地與深淵,生與死,真實與玄幻,倫常與變態之間的界限恍若蛛絲般輕薄,看后令人或悵然或倒吸涼氣,同時又覺得其魔力不可抗拒。

    以如此短薄篇幅,麥克尤恩卻驚才遽現,征服了文壇。所錄每一篇都可謂傑作,令人過目難忘。此書是閱讀和了解這位天才作家的最佳切入點。

    《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是麥克尤恩的處女作與成名作。

  • 追日

    追日

    《追日》是麥克尤恩近年來野心最大也最受爭議的小說。年輕時拿過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後卻漸漸淪為學術花瓶的理論物理學家邁克爾•別爾德在步入暮年時遭遇家變:第五任太太紅杏出牆,與家裡的裝修工公然偷情。別爾德萬萬沒有想到事情會鬧到不可收拾的局面——在一個典型的「麥克尤恩式瞬間」,桃色轉成血色,偷人變成殺人,故事進而急轉直下,既驚悚又合理地盤活了別爾德本來大勢已去的人生棋局。那久違的「拯救地球」的理想之光,居然通過一場既偶然又卑劣的陰謀,再度照進了他心靈的暗室——於是,好的,壞的,陰差陽錯的,啼笑皆非的,都被迫在讀者眼前曝光……

  • 只愛陌生人

    只愛陌生人

    《只愛陌生人》是一部技巧高度純熟的小長篇,「恐怖伊恩」時期的代表作,著力探索人性慾望的無限可能,講述了一個關於美的追求者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如何將美的對象摧殘致死的故事。

    一對如膠似漆卻又貌合神離的情人正在度假。從踏進這座繁華卻又怪誕的旅遊城市的第一天起,他們就一直被跟蹤、偷拍。暗處的這雙眼睛如影隨形,誘惑著這對情人找尋新鮮刺激、尋求所謂陌生人的慰藉,並最終使他們一心一意地投身於一個處心積慮為其設下的情慾與死亡的陷阱中。

    小說蘊含著無數隱喻,與眾多經典文本高度互文,充滿了對托馬斯·曼《死於威尼斯》、E·M·福斯特《看得見風景的房間》等意味深長的正引或戲仿,被譽為麥克尤恩的兩部「小型傑作」之一。

  • 在切瑟爾海灘上

    在切瑟爾海灘上

    《在切瑟爾海灘上》的故事設置在微妙的六十年代初,嬉皮士剛開始學習放蕩,傳統派依然堅挺,「根本不可能對性事困擾說長道短的年代」尚未落幕。愛德華和弗洛倫斯的蜜月晚餐忐忑、緊張、充滿誤解。初夜的那場愛,終是沒有做成。一整本細膩如絲的詞句囊括了性和愛,卻分裂在各自的肉體和內心,在這本書的世界里,他和她永遠無法合二為一。

    麥克尤恩通過性愛觀念這個獨特視角回顧青蔥歲月的溫情小品,細膩溫婉卻勁道十足,牽惹情思又回味悠長。

  • 星期六

    星期六

    《星期六》的故事發生於2003年2月15日,星期六。

    故事的主人公亨利·貝羅安是位成功人士——知名神經外科醫生,與某報紙律師的婚姻很愉快,與正長大成人的子女關係融洽。不過,他所處世界的態勢卻令其憂心不已——伊拉克戰爭在迫近,普遍的灰暗和悲觀情愫正從紐約、華盛頓瀰漫開來……星期六的早晨,貝羅安穿過塞滿倫敦街道的成千上萬正在舉行反戰遊行的隊伍,趕去和麻醉師打壁球。在一場小事故中,他與一個叫巴克斯特的暴徒發生了小摩擦。貝羅安憑藉職業敏感,看出來這個傢伙腦子有故障——自己遇到了精神病人。他想儘快擺脫巴克斯特,卻不知星期六的麻煩由此開始,一發不可收拾……

  • 無辜者

    無辜者

    二戰後,年輕的英國電子工程師倫納德被派往德國參与英美合作的情報工程。戰後的柏林,滿目瘡痍,善良單純的倫納德卻在這裏邂逅了美麗溫柔的德國女子瑪麗亞,從而捲入了一個充滿愛與性的狂亂世界,色授魂與,不可自拔。正當兩人難捨難分之際,一次意外謀殺,終使兩人擦肩而過,抱憾終生。

    這是一段冷戰時期的羅曼史,一場二戰之後的間諜戰,一部驚悚的犯罪心理小說……一如既往,麥克尤恩把愛情、戰爭、懸疑、犯罪、性,以及黑色幽默等種種元素糅合得天衣無縫,他的筆下展現的是一個蕭索絕望的柏林城,在這裏,純潔無辜之人無處容身,恐懼寒冷處處籠罩著他們,直至走向無盡的黑夜。

  • 甜牙

    甜牙

    像麥克尤恩近年來的其他小說一樣,《甜牙》也是那種情節與其所處的時代咬合得格外緊密的作品。作為五處中惟一熱衷於讀小說的「女文青」,而且「碰巧」長著彷彿直接從小說中走出來的身材和相貌,塞麗娜接受了一項特殊任務:「甜牙行動」旨在以間接而隱蔽的方式資助那些在意識形態上符合英國利益且對大眾具有影響力的寫作者,而塞麗娜負責接近並引誘其加盟的是這項行動中惟一的小說家,湯姆·黑利。湯姆和塞麗娜相愛了,愛得步步為營,愛得亦真亦假,愛得絕處逢生。但你猜中了開頭,卻未必能猜到結尾。

  • 夢想家彼得

    夢想家彼得

    這是麥克尤恩寫給孩子的第一本書,講的是一個十歲的小男孩彼得所做的白日夢。在英美兩國,《夢想家彼得》都是以帶插圖的童書形式出版,而在許多別的國家,是以較為嚴肅的供成年人閱讀的形式出版。

    正如作者本人在序言中所說,我們之所以喜歡兒童書,是因為我們的孩子讀這些書時的快樂,這跟文學關係少一點,而跟愛關係多一點。麥克尤恩在寫作和為他的孩子大聲朗讀《夢想家彼得》時,他開始覺得忘了偉大的兒童文學傳統,為成年人寫本關於兒童的書,用的是兒童也能理解的語言,這樣也許更好。他希望它的主題——想象力本身——對那些拿起一本書的人來說,都有所參与。

  • 黑犬

    黑犬

    麥克尤恩在這部長篇小說中描繪了一種兇狠而神秘的「動物」,它比黑夜還要黑,目露紅光,像正在燃燒的煤塊,覬覦著奄奄一息的歐洲文明的殘骸,吞噬著改革與信仰的道德底限,叼住了文明的死穴,企圖顛倒善與惡的本質——典型的麥氏黑色,在幽靈黑犬作祟的舞台,暴力,真愛,邪惡,救贖,演繹了一則有關我們時代的驚悚寓言。

  • 兒童法案

    兒童法案

    ★ 麥克尤恩盛譽之作,展現文明社會中道德與法律困境,直擊人性的懦弱、猶疑、自私與偏執

    ★ 2017年同名電影由艾瑪·湯普森、菲恩·懷特海德等主演,共同演繹一場「少年法內情」

    ★第二屆京東文學獎入圍作品

    菲奧娜·邁耶是一位高等法院的女法官,向來以嚴苛的睿智、精確和理性聞名。可她成功的職業生涯卻無法掩蓋家庭的不睦,長達三十年的婚姻生活岌岌可危。與此同時,一名十七歲的男孩亞當由於宗教信仰拒絕輸血治療,命懸一線。時間在流逝,控辯雙方都給出了理由,為了做出公正合理的裁決,菲奧娜決定親自前往醫院探望男孩。一番懇談觸動了菲奧娜內心深藏已久的情感,最終,她的裁決將給兩人帶來怎樣意想不到的後果……

    麥克尤恩在《兒童法案》中再次呈現了一個個難解的道德困境:理性壓抑下的情感洶湧澎湃,一個偶然的選擇究竟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到底是尊重宗教信仰、個人意志,還是應該堅持生命至上?背負著文明社會的沉重枷鎖,人性的天平最終將向哪一邊傾斜?

  • 床笫之間

    床笫之間

    《床笫之間》是是麥克尤恩繼《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之後的第二部短篇小說集,是作家重要成名作,共收錄7個短篇,精巧、尖銳而陰鬱。描寫了畸零者在世界面前的孤獨,變態者對人生的茫然,扭曲者對世界的報復,不可思議卻異常勇敢,愈發逼近人拒絕觀看的真相。「恐怖伊恩」不折不扣的代表作。

上一頁1234567
...
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