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藏書

戰爭軍事

  • 第三野戰軍

    第三野戰軍

    解放戰爭期間,中共為適應大規模作戰的需要,將一直以來打游擊戰的小股部隊,改編成比較正規的大規模作戰集群,其中經常擔任戰略級作戰任務的,有四大主力(四大野戰軍)。

    第三野戰軍是編製最龐大的威猛之師,在陳毅、粟裕、譚震林等名將帶領下,經歷了長江、上海、廈門、長山列島、舟山群島等水戰,犧牲11萬人,殲敵245萬。

  • 第二野戰軍

    第二野戰軍

    解放戰爭期間,中共為適應大規模作戰的需要,將一直以來打游擊戰的小股部隊,改編成比較正規的大規模作戰集群,其中經常擔任戰略級作戰任務的,有四大主力(四大野戰軍)。

    第二野戰軍由劉、鄧率領。劉伯承是極富傳奇色彩的中國軍事家,而鄧小平運籌帷幄,最終成為影響中國命運的一代領袖。二人珠聯璧合,從太行山到大別山,從魯西南到淮海大戰,最後進軍西南,登喜馬拉雅之顛。以3.7萬人的犧牲,殲兵200萬,俘虜160萬。

  • 第一野戰軍

    第一野戰軍

    解放戰爭期間,中共為適應大規模作戰的需要,將一直以來打游擊戰 的小股部隊,改編成比較正規的大規模作戰集群,其中經常擔任戰略級作 戰任務的,有四大主力(四大野戰軍)。

    第一野戰軍是由抗日戰爭末期晉綏解放區和陝甘寧解放區的八路軍和地方武裝發展起來的,在彭德懷、王震、楊得志、許光達等虎將的指揮下,在陝西、甘肅、寧夏經歷九大戰役,最後解放新疆。以犧牲1.8萬人的代價,殲敵51萬。

  • 朝鮮戰爭·未曾透露的真相

    朝鮮戰爭·未曾透露的真相

    《朝鮮戰爭·未曾透露的真相》是一部研究朝鮮戰爭的全面又精彩的綜合性著作。美國政論家約瑟夫·古爾登充分利用1970年代末開始解密的有關朝戰的官方檔案,收集到美國政府重要決策所依賴的原始情報數據,此後四年間採訪眾多當事者和知情人,經過精準梳理和敏銳把握,完成了這部內幕之作。而這批「五角大樓朝戰文件」資料已經被小布希政府重新加密,這使得本書所揭示的真相更為難得可貴。

    本書循著戰爭決策和實施的主線,從黨派政治、國際關係、軍事戰略、戰役以至戰術等角度,詳盡地描述和分析了朝鮮戰爭的起因、背景、發展和結局,全景式地再現了決策和作戰的真實進程。

    書中更有很多美國最高決策當局的內幕情節,著力刻畫了諸多軍政要員的獨特性情和手段,如杜魯門的固執輕率、艾奇遜的聰明傲慢、麥克阿瑟的乖戾戲劇化等,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向讀者提供了一個觀察美國軍事政治決策出台、運行的極佳視窗,以及理解政治、戰略和戰場「互動」的全新視角。

    1953年的一紙協定,朝鮮半島分野依然。60多年後回頭再看這場戰爭,以及圍繞這場戰爭的種種國際間的縱橫捭闔,對於我們把握現實和預測未來,仍然具有現實和深遠的意義。

  • 八路軍震驚中外的20大戰役

    八路軍震驚中外的20大戰役

    在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全國抗戰中,八路軍用土槍土炮在敵後戰場,同兇惡的用機械化裝備武裝起來的日偽軍作戰近10萬次,殲滅日偽軍124萬餘人,同時八路軍也付出了巨大犧牲,先後共傷亡損失40餘萬人。在殘酷、激烈的生死較量中,意志、品質、智慧、謀略、勇氣、膽識等精神都會在其中得以充分的展現和檢驗。因此,從八路軍的戰役戰鬥中可以更深刻更全面地感知到八路軍的精神,受到更多的啟發和教益。

    本書從八路軍近10萬次戰役戰鬥中選擇了有代表性的20大戰役,其中既有全民族同仇敵愾、齊聲殺敵宏大場面的記敘,又有敵後游擊某一戰鬥細節的具體描述,既有對當時影響重大的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等戰略決策內幕的披露,又有對晉東南反「九路圍攻」、魯南反「掃蕩」等一般戰役過程的全景紀實;既有對敵對雙方圍繞戰役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鬥爭的揭示,又有戰場內外、部隊低層、各類人物趣聞軼事的歷史回溯。另,為反映各戰場抗戰情況,特選取東北抗聯第l路軍1939年秋冬季反「討伐」一段紀錄在本書內,在此特作說明。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八路軍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悟出八路軍之所以能夠以劣勝優、持久勝敵的奧秘。

  • 大決戰·平津戰役

    大決戰·平津戰役

    該書反映的是解放戰爭的主體——三大戰役中的平津戰役情況。

    平津戰役以1949年1月14日攻打天津的戰鬥作為明顯的起始點,其餘都是對國民黨軍隊分割包圍,且圍而不攻,僅發生一些小規模戰鬥。尤其是北平,通過我黨艱苦細緻地對時任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的傅作義做工作,得到和平解放。結束的時間以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軍正式進入北平為標誌。

    該次戰役,與遼瀋、平津戰役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相同點都是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革命力量和以國民黨為代表的反動力量經過多年較量之後的決戰;是打倒蔣介石、成立新中國前夕的決戰。不同點是戰役發生在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駐地西北坡周圍,又以我國著名的古都和新中國未來的首都北平為中心。

    這一戰役中,有40%的國民黨軍隊不屬於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其統帥也不是蔣介石嫡系將領,而是當時國民黨軍內部非嫡系的代表人物傅作義將軍。

    上述的相同之處,決定了這一場決戰的殘酷性和重要性;而上述的不同處,又決定了這場決戰的靈活性和重要性,使得這場戰爭呈現出來的一個個驚心動魄的場面並不都是衝殺與血戰,還有大量既複雜又緊張的另一條戰線的鬥爭。而這種鬥爭的結果,則是古都北平的和平解放。

  • 大決戰·遼瀋戰役

    大決戰·遼瀋戰役

    該書反映的是解放戰爭的主體——三大戰役中的遼瀋戰役情況。遼瀋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在北平至瀋陽的鐵路線,即北寧線上打響,首要目標是切斷國民黨向東北地區運送軍隊和武器彈藥的運輸線,形成我東北野戰軍對國民黨軍隊關門打狗的局面。結束的時間以1948年11月1日我東北野戰軍進駐瀋陽為標誌。歷時52天的遼瀋戰役,是中國共產黨締造和領導的人民軍隊自南昌起義誕生以來所打的第一次大戰役。它打出了規模,打出了威風,打出了信心,打出了經驗,打出了為以後的兩大戰役服務的重要基地。該次戰役,不僅戰勝了國民黨軍隊陸海空三軍的協同作戰,消滅了當時國民黨軍隊五大主力中的兩大主力共47萬軍隊,解放了整個東北,使得全中國戰場上國共雙方的軍力對比發生了決定性變化。

  • 大決戰·淮海戰役

    大決戰·淮海戰役

    該書反映的是解放戰爭的主體——三大戰役中的淮海戰役情況。淮海戰役正式開始的時間是1948年11月6日,我華東野戰軍以7個縱隊的強大優勢兵力在徐州附近的新安鎮對黃百韜兵團實施包圍,切斷黃百韜兵團與李彌兵團等國民黨軍隊的聯繫,實施重點打擊,各個殲滅。結束的時間以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擊斃為標誌。自古以來,中原大地就是中國兵家的必爭之地。在解放戰爭的大決戰中,中原地區也成為國共雙方誌在必得的主戰場。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打的第一仗,就是圍攻我中原解放軍李先念部。從此以後,中原大地上兩軍作戰一直是此起彼伏,彼伏此起,戰場越來越寬,規模越來越大。在此情況下,國共雙方都有在調兵遣將,都有在籌劃這場大戰,最終以中共領導的軍隊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

  • 燃燒的土地·抗日著名戰役錄

    燃燒的土地·抗日著名戰役錄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在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有全國各階層人民廣泛參加的民族革命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最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應該是從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軍出兵佔領瀋陽,近而佔領全東北之時開始。從這一天起,中國人民就開始了局部的反抗日本侵略軍的戰爭。本書系取傳統觀點,即抗日戰爭是從1937年7月7日起,至1945年9月2日止。

    本書從整個抗日戰爭眾多戰例中選擇最有代表性的戰例,按「正面戰場」「敵後戰場」上、下兩篇編排。上編由田昭林撰寫,下編由彭玉龍撰寫。據資料統計,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共進行大的會戰20餘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共殲滅日軍百萬餘人,偽軍百萬餘人。戰爭結束時接受投降日軍120餘萬,接受投降偽軍90餘萬。

  • 南京保衛戰·1937

    南京保衛戰·1937

    1937年11月,淞滬會戰中失利后的中國軍隊一路西撤,最終在南京城下打響了一場「保衛首都、捍衛尊嚴」的生死之戰。10萬衛戍部隊在唐生智將軍的指揮下與沿著京滬線和太湖南岸直撲向南京的日本上海派遣軍和第十軍血戰數日。此戰驚天地、泣鬼神,讓人不由為之掬淚。然而由於國民黨當局在戰役組織指揮上出現了重大錯誤,且戰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後決定突圍時又未擬定周密的撤退計劃。更沒有進行統一有效安排,以致在城防戰中寸土不讓的十萬守軍最終卻在突圍中因自相踐踏、爭相奪路而損失慘重。由於撤退的中國軍隊在南京城下有組織的抵抗就此瓦解,12月13日,日軍破城而入,古城南京淪陷,隨後數萬日本獸兵在南京城內燒殺掠劫,製造出了屠殺30多萬中國軍民的南京大屠殺事件。

    《南京保衛戰·1937》首次集中日雙方現存史料彙編,詳細還原出這場不失悲壯與殘酷的首都保衛戰。並籍此紀念蕭山令、朱赤、易安華、謝承瑞等等那些陣亡在南京城下的英靈忠魂。

  • 老兵口述抗戰2:石牌、常德、衡陽、桂林四大保衛戰

    老兵口述抗戰2:石牌、常德、衡陽、桂林四大保衛戰

    在珍珠港事件之後,中國遠征軍展開反攻之前,正面戰場上,中國軍隊都是採取守勢。

    這時期,正面戰場上比較有影響的防禦戰,包括石牌保衛戰、常德保衛戰、衡陽保衛戰、桂林保衛戰。這些防禦戰儘管都打得慘烈悲壯,然而除了石牌保衛戰外,其餘的都失敗了。

    石牌保衛戰(1943年5月—6月),中國軍隊堅守石牌村,硬生生地斬斷了日軍伸向重慶的一隻魔爪,保證了重慶的安全。此後,日軍徹底放棄了沿著水路深入大西南的夢想。被西方軍事家讚譽為「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常德保衛戰(1943年11月—12月),余程萬帶著74軍57師8000人,苦戰16晝夜,抗擊9萬日軍,幾乎全軍覆沒,常德失守。然而,57師的堅守,為中國軍隊的反包圍贏得時間。6日後,常德失而復得,交戰雙方恢復戰前態勢。

    衡陽保衛戰(1944年6月—8月),阻擋了日軍的兇猛進攻,成功粉碎了日軍企圖3天拿下衡陽城、7天打通西南大陸交通線的美夢。

    桂林保衛戰(1944年10月—11月),僅戰鬥旬日,但守城將士在外無援兵、內無補充的情況下,面對強敵,孤軍奮戰,英勇抗擊。被稱為「最令日軍膽寒的戰役」。

  • 崑崙縱隊

    崑崙縱隊

    《崑崙縱隊》一書描寫了1947年到1948年,胡宗南率領30萬國民黨部隊對我西北解放區大舉進攻。駐紮在延安的中央軍委決定放棄延安城,轉戰陝北。為了保密,中央軍委化名「崑崙縱隊」,最終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時率領崑崙縱隊打敗蔣介石解放了全中國。

    作者簡介:東生,男,原名李問沂,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29年中秋節生於安徽省天長縣。

    1940年在新四軍二師淮南聯中預備班;1944年在《淮南日報》當印刷工人;194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在華東軍政大學學習,后從山東赴延安,先後在新華社、中共中央宣傳部任文書、校對、秘書等職。

    1951年在北京俄文專科學校畢業后,在國際新聞局《人民中國》(俄文版)任編輯;1953--1958年在莫斯科大學新聞系學習,後為《中國青年報》首任駐蘇聯記者;1961--1975年 任胡喬木秘書,在中央辦公廳五七學校鍛煉,後任新華社上海分社記者和黨組副書記,《人民日報》記者;1984--1986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副所長,兼任中國新聞出版社社長,中國3S研究會秘書長和黨組副書記、中國《橋》雜誌社第一副社長;1987年任中國記協書記處書記,兼任中國公共關係協會常務副主席,中國公共關係公司總經理。

    1991年離休,參加《胡喬木回憶毛澤東》編寫組,繼續從事文藝創作和社會活動,擔任中面之友研究基金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之友》雜誌社社長,北京百年風雲文化藝術中心理事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等。

    半年多世紀以來,寫作和發表大量新聞、通訊、報告文學、電影劇本、長篇小說、話劇劇本等,總計約數百萬字,代表作有《看愚公怎樣移山》、《無產者》、《崑崙縱隊》、《巍巍崑崙》、《九戶如一家》、《命運之神》《祖國和我在一起》、《中央秘密文庫》、《東生通訊選》等。

  • 抗美援朝一兵紀事

    抗美援朝一兵紀事

    這是原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0軍的一個老戰士寫的抗美援朝「紀事」。他跟隨自己的部隊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全過程。

    「紀事」除比較詳細地記述了自己在近三年的火與血的殘酷鬥爭中所經受的考驗和鍛煉以及成長的過程外,則主要是記述了他的部隊和戰友浴血奮戰、英勇殺敵的光輝戰績。

    40軍是一支英雄的部隊。它原在東北解放戰爭中與38軍、39軍並稱為東北三隻猛虎,入關后參加平津戰役及以後的南下,一路所向披靡,特別是1950年4月在祖國的最南端渡海作戰解放祖國的第二大寶島海南島的戰役中,創造了用木船打敗敵軍艦的戰爭史上的奇迹,只用半個月就乾淨利落的解放了全島,由此又成為海南蛟龍。

    40軍在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與以美國侵略軍為首的由16個國家的幫凶軍組成的所謂「聯合國軍」基本上都交過手。……作者懷著對那些壯烈犧牲在朝鮮土地上的英烈們和40軍各級首長、戰友們,以及培養教育他多年的英雄部隊無限眷戀、難以忘懷、終身不能割捨的感情書寫了這個「紀事」,完全用平實的語言,不加虛構,不作誇張,記述真人真事。

  • 抗美援朝的凱歌

    抗美援朝的凱歌

    《抗美援朝的凱歌》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40周年而組織力量編寫的。

    抗美援朝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取得解放戰爭勝利不久而進行的一場現代化戰爭。當時,美國武裝入侵朝鮮並霸佔我國領土台灣,把戰火燒至鴨綠江邊。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處境危急,我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由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女組成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高舉國際主義、愛國主義的旗幟,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正義之師,雄赳赳,氣昂昂地與英雄的朝鮮人民軍一道,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了一場異常艱巨而複雜的戰爭……

  • 夜色

    夜色

    這是一部軍事虛擬小說。小說採用自傳體第一人稱,始終通過平民小人物的眼睛去注視去描寫去經歷未來的戰爭。

    整部小說自始至終都在描寫緊張殘酷的戰鬥,主角和他身邊的戰友們也始終是在死亡邊緣掙扎。從城市邊緣的築壘陣地防禦戰鬥開始,陸續描寫了反擊殲滅戰鬥、步兵山地防禦戰鬥、炮兵反坦克戰鬥、裝甲兵坦克戰鬥、防空戰鬥、特種兵山地對抗戰鬥、電磁對抗戰鬥、化學戰鬥和大規模步兵白刃肉搏戰鬥等場景;平民、步兵、反坦克炮兵、裝甲兵、特種兵、電磁對抗官兵等兵種都出現在小說的配角中。

    《夜色》直面戰場的殘酷與死亡,但作者卻將這種殘酷與死亡做了一些藝術處理,使之沒有那麼恐怖那麼聳人聽聞……一個個青春盛開得正盛的青年軍人倒下,而他們最後的時刻,又因生命之光的聚焦,顯得那樣絢麗——這是有別於壯烈的絢麗,有別於崇高的俊美,不同於那種著意渲染的轟轟烈烈,震撼人心,也不同於那不動聲色的紀實手法,而是委婉暢達之中交雜著冷酷與暖意。戰士的犧牲,顯示著戰爭的殘酷,但對戰士心靈的抒寫又給戰場的冷酷增添了許些暖意。《夜色》對戰場的描述是忠實而有所克制的。

    這是一部軍事題材的經典作品,在新浪、鐵血軍事等著名網站發表后引起了海內外的巨大反響。

    未來,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毫無徵兆地降臨中國。反分裂的戰爭忽然變成漫長殘酷的國土保衛戰。溫壓彈的熱浪席捲著衛戍陣地,中國士兵在死亡邊緣奮力反擊……絕對的震撼,血與火的洗禮,光榮與背叛,就這樣一一展現……

    作者說,創作的衝動源於如下:

    中國未來的戰爭對手,並非我們過去想像的那樣弱小與膽怯。面以空前強大的敵人,除了勇氣與智慧,我們還必須擁有能夠抵消對手信息戰優勢的高科技武器與戰術……而有幸閱讀過《夜色》的讀者如是說:尤其吸引我的是,小說對於地戰鬥的細節描寫,真實感極強。都以為作者是個親身經歷過邊境戰爭的老兵……毫不誇張的說,《夜色》是一針強心劑,它宣揚的是捍衛國家利益和民族中興所必不可少的偉大精神。

    《夜色》在戰術性的軍文小說中,《夜色》無疑是最出色的一部,可以說在戰場情景描寫和文筆的細膩性方面它要遠遠超過前面的三部作品。遺憾的是《夜色》的原創初衷是寫一部短篇小說,後來因為受到熱烈追捧不得不一再拖長,這就決定了它在先天方面存在一些無法彌補的創作缺陷。雖然作者在第二版中作了大量的修改和補充,但還是能看到許多明顯的硬傷。

    宏觀戰略作者對這一方面介紹描寫的不多,不論是戰爭爆發原因還是在局部戰場上將帥之間的布局鬥智,都是草草一筆帶過,給人霧裡看花的感覺,不過這是小說本身選擇的角度所決定的——通過小人物的眼睛看戰爭,局限性也就在所難免,不必求全責備。

    微觀戰術《夜色》值得稱道的是沒有藉助于不切實際的技術大躍進和軍事空想,而是立足於現實的技術條件和武器裝備老老實實與入侵敵人打了一場硬仗,這反映第二代軍文以寫實主義為宗旨的小說風格。相比第一代《從春秋走向戰國》和《醒獅》一類的空想主義軍文,第二代軍文小說在創作過程中的難度要更大一些。在《夜色》中作者的微觀戰術沿襲了二戰時期的要塞式抗擊,同時使用了大量的現代兵器和技術,其中戰術戰法不乏經典的創新。同時在細部戰鬥描寫中大量細緻入微的激烈戰爭場景描寫,給人以逼真的慘烈震撼,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 華野檔案

    華野檔案

    華北軍區野戰部隊(簡稱:華野)是在我軍轉入戰略進攻階段,於1948年5月,由原晉冀魯豫野戰軍一部和原晉察冀野戰軍部隊組成,是解放戰爭期間我軍的主力部隊之一。與其他「四大野戰軍」不同的是,中央軍委沒有單獨建立「華北野戰軍」建制,只在華北軍區建制下先後組建了三個野戰兵團。

    1948年12月22日,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在東野四縱重炮團的支援下,攻克新保安,全殲敵三十五軍1.6萬人。12月24日,圍攻張家口的華北軍區第三兵團在東野四縱的支援下,以傷亡2900人的代價,殲滅張家口逃敵6.5萬人,極大鼓舞了華北我軍的士氣。

    1949年2月,華北軍區部隊整編,其第1、第2、第3兵團依次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第19、第20兵團,歸中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 平津戰役結束后,中央軍委調第19兵團(原華北軍區第二兵團)、第20兵團(原華北軍區第三兵團)與四野炮兵第一師西進,與第18兵團(原華北軍區第一兵團)一道會攻太原。 4月,中共中央軍委將第18、第19兵團調赴西北戰場,歸屬第一野戰軍建制。 第20兵團調赴天津、塘沽和秦皇島,擔負海防任務。11月,第18兵團歸第二野戰軍建制。

上一頁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