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藏書

中國歷史

  • 大隋興衰四十年3·雄略暴君

    大隋興衰四十年3·雄略暴君

    隋煬帝,世人眼中的「大暴君」。可是,誰能否認他的傳奇性呢!萬丈豪情,千秋功業,再配上一個悲劇性的結局,一個不那麼莊嚴肅穆的謚號,如此巨大的張力,真的是使萬人恨,也令萬人迷。

    在市井傳說中,他弒父殺兄,荒淫無道,兇殘暴虐。在正史記載中,他大興土木,窮兵黷武,好大喜功。一個「煬」的謚號,永遠把他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可是,君不見,他功業偉大:大運河溝通南北,惠及百代;洛陽城威震東方,名傳千古。君不見,他才情絕世:一洗南朝以來頹唐的詩風,直追大氣磅礴的漢魏雄風。

    一善固然不能遮百惡,但一罪也不能廢百功。歷史上的隋煬帝,真的一無是處嗎?他這個人,到底有幾分是魔鬼,又有幾分是英雄?

  • 大隋興衰四十年2·飢餓盛世

    大隋興衰四十年2·飢餓盛世

    被稱為「聖人可汗」的不是唐太宗,而是隋文帝,單從這一點就足以管窺隋朝開皇年間堪比大唐的盛世局面。

    隋文帝想建立一個理想政府,想成為彪炳千秋的明君聖主,所以他克己復禮、勵精圖治,造就了他與隋朝光鮮的一面:驚世的武功、煥然的典章、干雲的豪氣……

    但他在理想與道德上的苛求,也同樣為大隋盛世埋下了深深的危機:他為了確保存糧,寧可與百姓一起逃荒,也不開倉賑濟;他營建恢宏的大興城,里坊卻嚴整得如棋盤一般;他苛責兒子,終釀成親情乃至國家的沉痛悲劇……

    他的價值取向,註定了他無法成為有道的君主,更不會是有情的君主。他的統治方式,也使整個大隋王朝陷入了一種只有氣度而沒有溫度的迷局。

  • 大隋興衰四十年1·東亞霸權

    大隋興衰四十年1·東亞霸權

    隋朝就像流星一樣,在中國歷史上瞬間璀璨又瞬間毀滅。儘管如此,它卻擁有非凡、傳奇的歷史特性:統一、富強、文明與短命、暴虐、造反並存。

    楊堅,大隋王朝的締造者,生在寺院、由尼姑撫養長大;年僅十四歲就步入仕途,憑藉特殊手段快速攀上權力核心;不到四十歲時,再次通過特殊手段,從皇帝女婿死後的孤兒寡婦手中奪取皇權。

    改朝換代,這事兒在南北朝時期早已司空見慣,兩百年間多少帝王將相奢望將亂世終結,卻都抱憾失敗,但是,楊堅成功了。歷史上的隋文帝當時還是皇帝新人,卻兼用武力與計謀分裂突厥帝國,取代其東亞霸主地位;隨後,世人再次見識到他的霸主威勢,大隋僅用兩個月時間就消滅南陳,統一天下。

    以霸業而論,他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稱號!

  •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張岱是公認的明代散文大家,其傳世名著《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堪稱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衣食無憂,性喜遊山玩水,深諳園林布置之法。但四十九歲那年,清兵入關,張岱的人生遭逢重大轉折。他帶著倖存的家人逸隱於紹興龍山,務農為生,餘生力修明史,八十八歲方成,是為《石匱書》,書成后不久亡故。

    個人歷史與家國歷史相互映照、無法切割。面對擋不住的歷史洪流,還歸龍山是張岱的一個選擇,能自主畫下的一條人生界線。不論是懷志一生纂修的《石匱書》,還是《陶庵夢憶》里一幅幅簡約、多情善感的前朝舊事,鑲框著家族軼事與大時代的層層跌宕與悲喜交錯──張岱一生的浮華與蒼涼,在夢與憶的交錯擺盪之間,隱隱浮現。

    史景遷認為張岱不僅是史家,也是熱愛歷史的文人。他書寫張岱的一生、內心轉折及過往追憶的同時,更深層探討張岱身為知識分子,是如何藉由回憶以及修史確立自身的存在價值。在得與失之間,唯有捕捉消逝的回憶,以書寫對抗遺忘,才能坦然面對、甚或抵抗世事的變遷與生命的無常;這一點,無疑反映了歷史與書寫的本質與關係。

  •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歷史上並不存在靜止不變的族群,避難而遠徙,求生而奔赴,我們的祖先在「行行重行行」中渡過了漫漫的歲月。從「中國」到嶺外,從巴蜀到滇南,從關內到塞外,從蒙古大草原到青海湖畔,處處都留下了民族遷徙的足跡。正是偉大的遷徙運動開拓出民族生存的嶄新天地,創造出中華大地廣闊的家園

  • 交流與交通

    交流與交通

    交通的發展,為國家內部各個區域間、各個民族間的物質與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必要的基礎,也為各個國家與地區間的交流提供了基礎。比如,戰國時期士的遊說之風興盛,《莊子•胠篋》形容為:「足跡接乎諸侯之境,車軌結乎千里之外」;明朝水陸交通繁榮,商人經商、仕宦旅遊之風興盛。同樣,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受當時交通條件的制約。如絲綢之路的開通,為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創造了條件;新航路的開闢,使得火銃、傳教士、西學在明末進入中國。

  • 古都與城市

    古都與城市

    傳說,神農曾有「十城十仞,湯池百步」;另一位傳說中的人物黃帝,也曾「為五樓十二樓」;大禹的父親鯀則有「做城郭」的故事流傳。這些記載或傳說表達了同一個意思:在中華共同體形成初期,城就相伴而生了。

    中國的城市發展走過了漫長的歷史,城市與人們的生活互相輝映,編織出燦爛的、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

  •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我國古代的行政區劃起源於何時,眾說紛紜,佔主導的意見認為,行政區劃始於大禹時代:《尚書‧禹貢》將中國劃分為九州島: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隨著朝代更迭,疆域變遷,行政區劃也不斷變化。秦漢設郡縣,唐分道,元置省,一朝有一朝的狀況,一朝有一朝的對策,區劃總歸要為現實政治服務。

  • 大宋之變(1063~1086)

    大宋之變(1063~1086)

    從來沒有哪個朝代像宋朝這樣飽受爭議,有人說它積貧積弱,有人說它文明輝煌。北京大學趙冬梅教授認為,從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司馬光離世,二十四年間,宋朝政治由盛轉衰,堪稱「大宋之變」。

    本書以司馬光的後半生為線索,推演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政壇風雲,深入濮議之爭、王安石變法、司馬相業等歷史細節,以人物為經,以事件為緯,充分展現韓琦、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文人政治家在歷史大變局中的抗爭與博弈,再現共治時代末期知識分子的榮光與屈辱。以抽絲剝繭的分析推理,典雅流暢的語言,探究大宋之變的錯綜因果和歷史真相,揭示朝代興衰、帝國統治的深層根源。

  • 長安客

    長安客

    長安的大雨天,杜甫睡在青苔與積水裡;李白困在翰林院的書堆里打瞌睡,金燦燦的宮殿彷彿近在咫尺,又遠遠相隔;小旅館里王維正為少年時的詩作標註年齡,窗外慈恩寺里俗講聲囂,他也許更渴望看一眼寺院牆上的丹青壁畫;三十三歲的柳宗元在人生的頂點離開長安,走向崎嶇;與他同時離開的朋友劉 禹錫江湖漂泊二十多年後獨自歸來,只有玄都觀的一樹桃花依然為他開得燦爛;白菊花盛開的九月九日,李商隱只能在反目成仇的昔日好友令狐綯家客廳屏風上題一首詩,懷念曾經的重陽節;白居易從夢中驚醒,慢慢想起來,這是摯友元稹去世的第八個秋天……

    最偉大的唐代詩人們,「詩聖」、」詩仙「、「詩佛」、「詩魔」……各有如雷貫耳的名字,他們的作品已經是不朽的經典。於他們而言,詩句曾經是用來炫耀才華,交換功名,鋪展開自己人生地位與財富的籌碼。詩人們懷揣著夢想來到長安,要出名,做官,買房,甚至重振家國,成為時代的英雄。那時候他們都年輕,都擁有卓絕的詩才,光明的未來彷彿觸手可及。然而命運最叛逆,從不輕易滿足人的心意。

    本書集歷史、傳記、詩歌評論等多重元素於一體,可以說是一本詩人版《人類群星閃耀時》。用八個故事,串聯起大唐由盛轉衰直至滅亡的一段歷史,從詩人的眼裡看見時代與命運,講年輕人在大城市裡的夢想、艱難和漂泊。那些不朽的詩篇來自他們無數歡欣和至暗的時刻。通過這些故事,你或許能重新認識這些詩人,看見和我們一樣的人。在他們對自我和時代的追問里,看見尊嚴,信仰,愛與同情,生命的意義。

  • 易中天中華史22·嚴嵩與張居正

    易中天中華史22·嚴嵩與張居正

    朱元璋成功實現了王朝私有化,在他架設的舞台上,政治劇終於被演成了家庭倫理劇。在這出悲喜劇中,聰明如嚴嵩也是受害者,清廉如海瑞只好當擺設,帝王師與實幹家張居正,只僥倖逃過開棺戮屍的下場。

    在第22卷"中華史"中,易中天先生嘗試回答:這一切是為什麼。他用一以貫之的嚴謹態度,更上層樓的生動筆觸,尊重人性之複雜,拒絕"昏君""奸臣"之簡單化標籤,還歷史人物一個公道,並且嘗試回應那個更為龐大的問題:

    大明衰於何時,亡于誰手?

    在明代皇帝中,嘉靖是最長袖善舞的。他既能夠保證大權在握,又不像朱元璋和明成祖那樣辛苦,倒霉的便只有他的臣僚和帝國。首輔走馬燈般更替,直到嚴嵩上台。終其一生,嚴嵩都只是寵臣而非權臣。他雖然害人不淺,卻終歸被嘉靖皇帝坑了。幾經沉浮的海瑞更反映出一個怪現象:誰都知道海瑞是清廉的,但幾乎誰都要孤立他。孤獨的海瑞甚至不能辭職,只能當作活化石供在南京,作為帝國推崇道德的招牌。張居正則更為複雜,他趁著皇帝年幼,抓緊推行改革,到頭來卻以差點被開棺戮屍收場。可以肯定的是,作為教育者,他是失敗的;作為改革者,也是失敗的。萬曆帝三十三歲以後就不再視朝,躲在深宮悄無聲息。閣臣愛見不見,奏章愛批不批,他到底幹了什麼呢?大明是否如後人所說,亡于萬曆而非崇禎?

  • 易中天中華史21·朱明王朝

    易中天中華史21·朱明王朝

    朱元璋稱帝沒多久,就掀翻了傳統政治的桌子,通過一系列組合拳,重建了帝國的制度,改變了中華的航向。朱棣從侄子手中篡取皇位,並將國都遷往邊地北京,他的制度設計,更是奠定了整個明朝的個性和特色。

    朱明王朝,是徹頭徹尾的朱姓王朝:皇帝們恣意任性;大臣們淪為家奴;文字獄和太監擅權層出不窮;錦衣衛和東西廠無孔不入。

    而在皇權的邊緣,南國富庶,人物風流。繁華的城鎮里經濟活躍,並催生了多樣而新穎的市井文化。

    從廟堂到江湖,大明精彩。

  • 第一等人:一個江南家族的興衰浮沉

    第一等人:一個江南家族的興衰浮沉

    ☆ 侯家的第一位進士、第一位官員、侯峒曾的曾祖父侯堯封,生平對兒孫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不願汝輩它日為第一等官,但願為第一等人。」生活于明朝末世的侯家子孫,一直用思想、用行動踐行這一目標。

    ☆ 明末清初,「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腥風血雨讓嘉定遭受了從未有過的打擊。《第一等人:一個江南家族的興衰浮沉》在朝代鼎革的大時代背景下,從小處著眼,用鮮活、珍貴的細節,還原一個個珍貴的歷史瞬間,讓讀者可以從一個家族的榮辱變遷,窺見中國一個時代的動蕩與革變。

    ☆ 嘉定,古稱「疁城」,今屬上海市嘉定區。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嘉定建縣的申請正式獲准,以年號為名。本書出版之時恰逢嘉定建縣800周年,具有特別的紀念意義。

    ☆ 北京大學歷史系趙世瑜教授、上海市嘉定地方史專家陶繼明作序推薦,復旦大學歷史系馮賢亮教授、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周絢隆聯合推薦。

    一段明末清初的歷史真相,一部壯烈恢弘的家族史詩

    侯氏家族是嘉定明代中葉至明末的名門望族,忠烈之門。侯氏起始於一戶普通的耕讀人家,以讀書科舉起家,終達「一門三進士」的輝煌。「第一等人」,是侯氏家族中的首位進士侯堯封的人生追求和宏大理想,後來成為侯氏的家訓。《第一等人:一個江南家族的興衰浮沉》以侯氏家族的侯峒曾為中心人物,廣泛搜羅前人未用、少用的史料,試圖還原一段塵封的真實歷史,用鮮活、珍貴的細節消解由來已久的模式化人物形象。時代的更迭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也碰撞出無數令人唏噓的細節,讓今人感同身受。通過這個故事,讀者也可以具象地窺見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生活。

  • 段祺瑞政權

    段祺瑞政權

    袁氏當國,袁后中國,幾乎封塵的遺稿,劫后重生。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最糟亂的一段時期,應該就是民國初年的所謂軍閥時期了,而軍閥時期實在是從袁世凱死亡之後才正式開始的。因為在帝制前,袁氏主政下的北京政府,還是一個可以號令全國的政府。地方軍頭還不能目無國家法紀,隨意橫行的。野心政客雖然也難免結黨營私,但是在大一統的國家之內,縱橫捭闔,多少還有些顧慮。可是到袁氏一死,那才是真正的王綱解紐,全國皆兵,政客縱橫,中國近現代史才正式進入一個所謂「軍閥時期」了。

    一念之差做皇帝的袁世凱,聞國會而頭痛色變的段祺瑞,全無班底的孤家寡人黎元洪,貌似菩薩渾渾而有機心的辮帥張勳,天生領袖文盲大總統曹錕,鋒芒畢露的「飛將軍」蔡鍔,早年當「鬍子」最後主政中樞的張作霖,內戰絕不再打了的張學良,善於觀風的山西閻錫山,全國知名的「倒戈將軍」馮玉祥,縱橫捭闔的老政客孫洪伊,舊式官場代拆代行的徐樹錚,手無寸鐵的梁啟超,瘋名遠播的國學大師章太炎……

    唐德剛故世之後,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開始整理他留在紐約的手稿、論文、詩詞、書信等資料,首先把其中若干遺稿重新編譯,終使本書得以問世,唐德剛「民國通史計劃」因此呈現「民國史軍閥篇」。全書分為「袁后中國」、「段祺瑞政權」與「外篇:民國史軍閥篇餘緒」三部分,主要描繪袁世凱死後的政治亂象,闡述北洋軍閥和政客的爭權奪利,實力派段祺瑞脫穎而出,掌握大局的經過,綜論黎段府院之爭、參戰案、宣統復辟、孫中山南下成立護法政府等歷史問題,兼而探討桂系、奉系軍閥的興衰始末。作者抽絲剝繭,條分縷析,言人所未言,值得細讀。

  • 千古一帝秦始皇

    千古一帝秦始皇

    《千古一帝秦始皇》是王立群「讀《史記》」系列巔峰之作《秦始皇》的新版本,既為新, 自然融入了更多的新材料、新思路、新認識、新感想。該書對秦始皇的解讀可以說是王立群先生個人學識與思想融匯的高峰,其謹慎周密的考證與大胆創新的推測、 其行雲流水的表述與旁徵博引的闡釋都會令讀者嘆為觀止。全書不僅展現了秦始皇作為中央集權制開創者所創建的雄偉霸業,也對秦始皇其人功過是非進行了多方面 的評述。

  • 龍床·明六帝紀

    龍床·明六帝紀

    《龍床·明六帝紀》為明代的六個皇帝作傳。分別是:「另類」朱元璋,是獨夫卻不是民賊;篡位者朱棣,用一生給自己造了座假牌坊;「韋小寶」朱厚照,一個人格發育障礙的皇帝;朱厚熜,靠語言、心理控制權力的專家;朱由校,名正言順的亡國之君;朱由檢,被綁上道德戰車的殉國者。

    作者以大開大闔、跌宕起伏的筆墨,敘述這些皇帝平生中的典型事件與行為。從朱元璋到朱由檢,六個皇帝個性奇崛,各有其獨具特色的統治鐵腕或人格痼疾;透過居於明朝三百年歷史始與終的這六個人和在他們的作用下,國家政治體制、政策措施的確立、實施及流變,作者清晰地描繪出明代並中國兩千年以來帝制的內在肌理。

上一頁12345
...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