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藏書

作者 - G

  • 高曉松

    高曉松

    中國(1969-)

    高曉松(1969年11月14日-),祖籍浙江杭州,出生於松遼油田(今黑龍江省大慶市)。曾主要活躍在中國大陸的音樂人、作家、導演、主持人、藏書家,「校園民謠」的代表人物。

  • 岡島二人

    岡島二人

    日本

    岡島二人(おかじまふたり),日本推理文壇罕見的傳奇組合,為井上泉(いのうえ いずみ,1950年12月9日-)、德山諄一(とくやま じゅんいち,1943年8月1日-)共同的筆名,取自日語「兩個怪人」的諧音。

    1982年,岡島二人以《寶馬血痕》摘得江戶川亂步獎出道,之後又於1985年憑《巧克力遊戲》榮獲第39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1989年憑《99%的誘拐》榮獲第10屆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短短8年內他們創作了27部風格獨特的高水準推理傑作,至今仍影響深遠。

    1989年,這對搭檔突然宣布解散,《克萊因壺》成為其最後的絕唱,從此岡島二人不復存在。《然後,門被關上了》《克萊因壺》和《99%誘拐》被並稱為「岡島二人最高三傑作」。2005年,《99%誘拐》榮獲「這文庫本了不起!」推理&娛樂部門票選第1名。

  • 郭沛文

    郭沛文

    中國(1991-)

    郭沛文,1991年生於湖南澧縣。

    2012年至2015年任雜誌記者,出沒街頭巷隅采寫各色人物,此後專職寫作小說,代表作有《冷雨》《鵪鶉》等。2020年8月,作品《鵪鶉》入圍第三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初名單。

    推理小說作家紫金陳評價郭沛文的《冷雨》:「技巧嫻熟、文筆不俗,通過外國懸疑推理元素本土化的操作,構建了頗具特色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 顧誠

    顧誠

    中國(1934-2003)

    顧誠(1934年11月28日—2003年6月25日),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當代公認的明清史大家。他一生品性秉直,潛心治史,視學術為生命,被譽為「學術苦行僧」。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是顧誠治史的真實寫照。1978年,顧誠發表《李岩質疑》一文,該文鉤沉史料、嚴密考證,引起了學術界的矚目,也成為顧誠的成名作。1984年,《明末農民戰爭史》出版,為農民戰爭史的研究別開實證蹊徑; 1997年,被顧先生視為姊妹篇的《南明史》問世,該書在海內外均有廣泛的影響力,並榮獲了中國國家圖書獎和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兩部著作、四十余篇論文,對治學嚴謹的顧誠來說並不算高產,但其治史方法與治史精神,早已為明清史研究留下一座豐碑。

  • 關心則亂

    關心則亂

    中國

    關心則亂,本名鄭怡,1980年代出生的寫手,循規蹈矩讀書就業,完全按照國家規劃的人生履歷,生活寧靜踏實。迤邐的書中世界是宅女的生活必需品,因屢屢陷入巨型坑洞,遂提筆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喜歡輕鬆浪漫的文風,也執著於嚴謹合理的結構,寫文是快樂並糾結的事。發表的作品有《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星漢燦爛,幸甚至哉》等。

  • 葛亮

    葛亮

    中國(1978-)

    葛亮(1978年-),中國當代作家、學者。南京人,南京大學中文系學士,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

    文字出版于兩岸三地。著有小說《朱雀》、《七聲》、《謎鴉》、《浣熊》,文化隨筆《繪色》等。曾獲2008年香港藝術發展獎、首屆香港書獎、台灣聯合文學小說獎首獎、台灣梁實秋文學獎等獎項。作品入選「當代小說家書系」、「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學大系」、「2008—2009中國小說排行榜」及台灣「2006年度誠品選書」。長篇小說《朱雀》獲選「亞洲周刊2009年全球華文十大小說」。2012年以新作再次獲此殊榮。

  • 甘耀明

    甘耀明

    中國(1972-)

    甘耀明(1972年2月29日-),台灣知名小說家,國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藝術碩士,其代表作品為《殺鬼》和《邦查女孩》。

    甘耀明1972年出生於台灣苗栗,自寫作以來獲獎無數,皆是台灣重要的小說獎,是台灣新生代的頂級小說家。自2002年出道至今,作品累計五次入選台灣年度小說。第一本小說《神秘列車》出版,獲得關注。2005年《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出版,獲得中國時報年度十大好書獎,評審譽為「年度最有創意的小說」。2009年《殺鬼》出版,獲得中國時報年度十大好書獎、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年度之最」獎、台北國際書展年度之書。各傳媒競相報導,好評如潮。

  • 約瑟夫·C·格魯

    約瑟夫·C·格魯

    美國(1880-1965)

    約瑟夫·C·格魯(Joseph Clark Grew,1880年5月27日-1965年5月25日),馬薩諸塞州波士頓人,美國外交官,日本問題專家,曾先後出任過駐外大使和副國務卿。1932-1942年任美國駐日本大使。

    1904年,他在美國駐開羅領事館開始了自己的外交官生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格魯先後在墨西哥、俄國、奧匈帝國以及德國的使館工作過。1918年,他成為國務院西歐司的負責人,代表美國參加了巴黎和會。之後,出任駐丹麥公使、駐瑞典公使、副國務卿及駐土耳其大使。1932年6月,轉任駐日本大使。1942年返回美國后,格魯再度出任副國務卿,成為當時美國政府內部數一數二的日本問題專家,直接影響了戰後的美國對日政策。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格魯正式從國務院的崗位上退休。

  • 歌野晶午

    歌野晶午

    日本(1961-)

    歌野晶午(うたの しょうご,1961年-),本名歌野博史,日本推理小說家。

    歌野晶午原本在編輯工作室工作,有一次在文藝春秋雜誌上讀到了島田莊司的雜記《酒中日記》,因為就住在島田莊司家附近,便以書迷的身份去看看他的住所,之受到島田莊司的推薦發表了出道作《長屋殺人》。

    為新本格的第一代作家。

    一九六一年生於日本千葉縣,東京農工大學農學部畢業。

    一九八八年以名偵探信濃讓二系列第一作《長屋殺人》(暫譯)出道,一般視為新本格派第一期成員。

    二零零四年以《櫻樹抽芽時,想你》獲得第五十七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第四屆本格推理小說大獎。

    著作有《買屍體的男人》、《安達原鬼密室》、《世界的末日或是開始》、《名為「館」的樂園》(以上均為暫譯)等。

  • 貝爾·格里爾斯

    貝爾·格里爾斯

    美國(1974-)

    貝爾·格里爾斯(Edward Michael Grylls,1974年6月7日-),世界最著名的野外生存探險專家,美國Discovery探險節目《荒野求生》主持人,前英國特種兵,登山家,演講家,暢銷書作家。他是專門為超越危險和死亡而生的野外生存大師,曾乘水上摩托環繞不列顛群島,搭乘小船橫越冰冷的北大西洋,翻越冰封萬年的珠穆朗瑪峰,也曾從沙漠的流沙死裡逃生,在夏威夷穿越鯊魚成群出沒的水域,在野外尋找蛆蟲充饑而得以存活……

    貝爾主持的節目《荒野求生》在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他置身絕境、激發本能、突破極限的探險經歷給全球數十億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顯示了人類挑戰極限的生存能力。因其在節目中食用的東西太過驚人,被譽為「站在食物鏈最頂端的男人」

  • 瓦·格羅斯曼

    瓦·格羅斯曼

    俄國(1905-1964)

    瓦·格羅斯曼(Василий Семёнович Гроссман,1905年12月12日-1964年9月14日),蘇俄記者、作家。1905年生於烏克蘭別爾基切夫,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數理系,193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得到高爾基、巴別爾等文壇大家賞識,1937年加入蘇聯作家協會。衛國戰爭爆發后,作為《紅星報》特派記者深入前線採訪報道,歷時四年,見證了從莫斯科保衛戰到攻克柏林幾乎所有主要戰役。

    戰後,出版了小說《人民是不朽的》《為了正義的事業》等。1960年,長篇小說《生存與命運》完稿,但隨即在尋求出版過程中被克格勃查抄。格羅斯曼不服,直接向赫魯曉夫陳情。蘇共中央主管意識形態工作的蘇斯洛夫召見了格羅斯曼,不僅禁止出版《生存與命運》,拒絕歸還手稿,還強硬地威脅格羅斯曼――出版這部小說想都不用想,兩百年後也不可能出版!

    1964年,格羅斯曼鬱鬱而終。1974年,在「氫彈之父」安德烈·薩哈羅夫等人幫助下,小說備份手稿以縮微膠捲的形式被偷運出蘇聯。1980年代,《生存與命運》以英、法、德等多種語言版本面世,在歐美引發巨大轟動,成為文學經典。1988年,蘇聯的老牌文學雜誌《十月》分四期連載《生存與命運》,之後又出版了單行本。此時,距手稿被查抄不過才28年而已,距離蘇斯諾夫「兩百年」的預言差得很遠。在今天的俄羅斯,格羅斯曼已被當然地歸屬於最偉大的作家之列。

  • 谷崎潤一郎

    谷崎潤一郎

    日本(1886-1965)

    谷崎潤一郎(1886年7月24日-1965年7月30日),為日本著名小說家,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春琴抄》、《細雪》,日本文學界推崇其為經典的唯美派大師。

    谷崎曾於1958年至1964年間六度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特別是在1960年與1964年進入了最終候選5人名單。在生前最後一年,他當選首位美國文理科學院日籍名譽院士。

    谷崎潤一郎出生於東京,父親是米商。1908年他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就讀文學,讀了兩年之後就離開學校,並辦了《新思潮》文學雜誌。1916年與石川千代結婚,隔年生下長女谷崎鯰子。1918年年底他曾到朝鮮,中國北方和江南一帶拜訪。回到日本之後擔任了一陣子的中日文化交流顧問。

    1923年9月時,發生了東京大地震,谷崎潤一郎全家搬到關西的京都,此後他的寫作從青年時的西方風格轉變,開始帶有一些大阪方言和大阪特有的風土人情。1926年年初,他又再度拜訪中國,並結識了文人郭沫若。1949年,63歲時他獲得了日本文化勳章。

    1952年,谷崎潤一郎高血壓相當嚴重,隨後到靜岡縣熱海靜養。1958年,有中風現象,右手麻痹,此後的作品都用口述的方式寫作,1960年代,他由美國作家賽珍珠推薦提名諾貝爾文學獎,是日本在早期少數幾位獲得此大獎提名的作家之一。當時谷崎潤一郎已年老病重,在1965年時因腎病去世。葬于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區法然院附近的公共墓園,其墓地立有兩塊青石分別刻上「空」、「寂」二字。

  • 莎倫·古斯金

    莎倫·古斯金

    美國

    莎倫·古斯金(Sharon Guskin),作家,電影製作人,畢業於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藝術學院,《遺忘的時光》是她的處女小說。2016年甫一出版,便入圍了當月亞馬遜好書榜,迅速引發熱烈關注。

  • 格非

    格非

    中國(1964-)

    劉勇,男 ,筆名格非。1964年出生於江蘇丹徒。1981年進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1985年畢業留校,任中文系助教、講師(1987)、副教授(1994)、教授(1998)。200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並於同年調入清華大學中文系。

    現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講寫作、小說敘事學、伯格曼與歐洲電影等課程。格非於1986年發表處女作《追憶烏攸先生》,1987年發表成名作《迷舟》,從此以「敘述空缺」而聞名于「先鋒作家」之中。而1988年發表的中篇小說《褐色鳥群》更是曾被視為當代中國最玄奧的一篇小說,是人們談論先鋒文學時必提的作品。2015年以其「江南三部曲」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 歌德

    歌德

    德國(1749-1832)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1776年開始為魏瑪公國服務。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瑪去世。

    歌德不僅善繪畫,對自然科學有廣泛研究,其創作囊括抒情詩、無韻體自由詩、組詩、長篇敘事詩、牧童詩、歷史詩、歷史劇、悲劇、詩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教育小說、書信體小說和自傳體詩歌、散文等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最著名的是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1774~1831)和長篇小說《威廉·麥斯特》(1775~1828)。《少年維特之煩惱》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聲,受到群眾熱烈的歡迎,使歌德從此享有世界聲音。《浮士德》取材於德國16世紀關於浮士德博士的傳說,給以加工改造。是歐洲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先進人士不斷探索、追求的藝術概括。悲劇不但結構宏偉,色彩斑斕,融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象徵手法為一體,且讓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個思想言行都形成善與惡、行與情、成與敗的辯證發展關係。

    歌德一生尤其是後期創作的輝煌成就,是同他對這一現實主義原則的恪守分不開的。歌德早年曾領導過狂韌突進運動,傾向於浪漫主義。但以後意識到當時浪漫主義的「病態」,轉向古典主義。歌德所倡導的古典主義,實質上便是現實主義。現實主義問題是歌德後期理論思考的一個焦點。在西方現實主義理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歌德的現實主義文藝思想稱得上是一座里程碑,曾給予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以直接而有力的推動。興起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運動,顯然受到過歌德文藝思想的深刻影響。

    他並不企圖在作品中「體現某種抽象的東西」,而只是把自己從生活中獲得的「感性的、生動的、可喜愛的、豐富多彩的」「印象」,「用藝術方式」進行加工,通過「生動的描繪」提供給人們。歌德在這裏雖然沒有指明「印象」的來源,但聯繫整段話的內容,不難理解,所謂「印象」,不是別的,而正是客觀外界的現實生活在作家主觀意識中的反映,而作家在社會實踐中對客觀生活的一種「觀照」。因為他認為這才是文藝創作的真正的基礎和根據。

    歌德在同愛克曼談到《浮士德》的創作時,他一方面承認其中「沒有哪一行詩不帶著仔細深入研究世界與生活的明確標誌」,另一方面他又說道:「我如果不先憑預感把世界放在內心裡,我就會視而不見,……我們周圍有光也有顏色,但是我們的眼裡如果沒有光和顏色,也就看不到外面的光和顏色了」。他所說的「預感」以及眼裡的「光和顏色」,即是指作家能動地感應和預測生活的心理條件,或者說是創作主體所應具備的一種宏闊、靈勁、富有張力的心理形式。從這裏可以讀出這樣一層意思:文學創作者對特定外界事物的感受與把握,依賴於相應的主體條件,如不具備這方面條件,客觀存在的事物即使再有意義也不會成為他的對象,因而也不能引發他的創作衝動。

  • 岡察洛夫

    岡察洛夫

    俄國(1812-1891)

    伊萬·亞歷山德羅維奇·岡察洛夫(俄語:Иван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Гончаров,1812.6.18~1891.9.27),19世紀俄國最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之一,他的長篇小說創作在19世紀俄羅斯文學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1812年6月18日生於辛比爾斯克市,畢業於莫斯科大學,代表作為《平凡的故事》、《奧勃洛莫夫》、《懸崖》。

    1812年6月18日生於辛比爾斯克市一個富裕糧商之家,岡察洛夫七歲時,父親去世了。他的教父尼古拉斯·尼古拉耶維奇·特列古波夫在岡察洛夫的精神成長中起了重要作用。

    1891年9月27日卒于聖彼得堡。

    1831~1834年就讀於莫斯科大學語文系,畢業后在家鄉省長辦公廳供職。

    1835年到聖彼得堡,在財政部外貿局任譯員。

    1847年,岡察洛夫創作的第一部小說《平凡的故事》出版,描寫一個地主少爺順應資本主義興起的局勢,成為一個實業家的故事,贏得了評論家別林斯基的好評。

    1849年他發表了中篇《奧勃洛莫夫的夢》。

    1852~1854年隨海軍中將葉夫菲米·普佳京乘戰艦作環球航行;后寫長篇遊記《戰艦「巴拉達」號》(《Фрегат "Паллада"》),以生動的文筆記述這次航行。翌年又發表長篇小說《奧勃洛莫夫》,大獲好評。

    1856年起任沙皇政府圖書檢查官,對進步書刊一般持同情態度。

    1860年因病辭職。

    1862~1863年主編官辦的《北方郵報》。

    1863年起任政府出版委員會委員。

    1867年以四等文官退休,並發表他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懸崖》(1869年)。

    岡察洛夫終身未婚,1891年在聖彼得堡逝世。

上一頁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