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藏書

作者 - P

  • 亞當·潘恩伯格

    亞當·潘恩伯格

    美國(1962-)

    亞當·潘恩伯格(Adam L. Penenberg,1962年7月27日-)美國記者和教育家。

    紐約大學新聞學教授、商業與經濟項目部助理主任,《福布斯》雜誌前高級編輯。1998年,因揭露《新共和》雜誌(New Republic)連續造假者史蒂芬·格拉斯(Stephen Glass)而廣受關注。

    一直為《連線》《經濟學人》《快公司》《福布斯》《紐約時報》等多家權威財經媒體撰稿。

  • 威廉·龐德斯通

    威廉·龐德斯通

    美國(1955-)

    威廉·龐德斯通(William Poundstone,1955年3月29日-)美國作家、懷疑論者。 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物理學,現定居於洛杉磯;

    長期為《紐約時報》、《經濟學家》等知名報刊以及美國一些電視台撰稿,是《哈帕斯》雜誌和《紐約時報》書評專欄的長期撰稿人;

    迄今已出版著作十余部,主要著作有《財富公式:玩轉拉斯維加斯和華爾街的故事》(2008年,萬卷出版公司)《操縱選票:為什麼電子計票器不公平》《如何移動富士山》《卡爾·薩根》《囚徒的抉擇》《推理迷宮》等以及《大秘密》、《更大秘密》、《最大秘密》系列。其中《循環的宇宙》、《推理的迷宮》曾獲普利策獎提名。

  • 理查德·普雷斯頓

    理查德·普雷斯頓

    美國(1954-)

    理查德·普雷斯頓(Richard Preston,1954年8月5日-),美國非虛構作家,《紐約客》撰稿人。他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了英文博士學位,師從著名的非虛構作家約翰·麥克菲。

    普雷斯頓擅長以非虛構手法,處理科學題材。1984年,他出版了首部非虛構作品《第一道光》,這本天文學題材的書獲得了美國物理學學會的科學寫作獎。十年後,普雷斯頓推出了另一部科學寫作經典《血疫》,這本描寫埃博拉病毒緣起的作品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長踞《紐約時報》非虛構類暢銷書榜首達61周。普雷斯頓因此獲得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頒發的防疫鬥士獎,他也是有史以來唯一以非醫師身分獲獎的得主。

  • 托馬斯·品欽

    托馬斯·品欽

    美國(1937-)

    托馬斯·品欽(Thomas Ruggles Pynchon, Jr,1937年5月8日- ),美國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往往以神秘的荒誕文學與當代科學的交叉結合為特色。他獲得過美國全國圖書獎,但拒絕領獎。其作品包含著豐富的意旨、風格和主題,涉及到歷史、自然科學和數學等不同領域。有評論家稱其《萬有引力之虹》系藉助神力完成,堪稱一部大百科全書。

    他對自己的個人生活諱莫如深,成名后深居簡出,早年的照片和檔案也離奇消失,使外界對他的私生活同對他的作品一樣充滿好奇和無奈。

    他的主要作品有《V》、《拍賣第49批》、《萬有引力之虹》、《葡萄園》等。

  • 羅曼·普埃爾多拉

    羅曼·普埃爾多拉

    法國(1975-)

    羅曼·普埃爾多拉(Romain Puértolas),1975年出生於蒙皮利埃。童年的時候,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小號手兼理髮師,但是命運卻把他推向了另一條路。

    早年,他輾轉於法國,西班牙和英國之間,先後當過DJ、作曲家兼演奏家、語言教授、翻譯、空乘、魔術師,後來還進過一個奧地利的馬戲團,表演切割美女的魔術。但是由於怯場,只幹了幾天他就被辭退了,於是他開始致力於寫作。

    在一年當中創作了450本小說,平均每天完成1.2328767123本小說,他終於能夠在自己那個宜家書櫥里擺上自己寫的書了。但遺憾的是,其中442.65本小說都被聰明而有品位的外星人拿走了,所以羅曼·普埃爾多拉的書櫥還是顯得有些空蕩蕩的。現在,他在法國當警察,腦子裡就想著一件事兒:找到偷書的傢伙……

  • 米歇爾·普西

    米歇爾·普西

    法國(1965-)

    米歇爾·普西(Michel Bussi, 1965年4月29日-),法國排名前三的暢銷書作家。普西以學者的深入觀察對人性善惡進行獨特解讀,加上對景緻的細膩鋪陳和曲折懸疑的情節布局,讓他在法國文壇獨樹一幟。《直到那一天》是普西的巔峰代表作,不但登上法國亞馬遜書店排行榜第1名,更以當年銷量過百萬冊的亮眼佳績躋身法國年度十大暢銷作家之列!本書 英國版上市后位居《泰晤士報》暢銷榜第2名。

  • 梅里維爾·戴維森·卜斯特

    梅里維爾·戴維森·卜斯特

    美國(1869-1930)

    梅里維爾·戴維森·卜斯特(Melville Davisson Post,1869年4月19日-1930年6月23日)生於西弗吉尼亞的哈里森縣鄉下。1891年獲得西弗吉尼亞大學文學學士學位,1892年獲得法學士學位。作品有惡德律師蘭道夫·梅森系列和阿伯納大叔探案系列。《睿智的阿伯納大叔探案集》的原型來自於他那信教的父親。

  • 路易絲·彭妮

    路易絲·彭妮

    加拿大(1958-)

    路易絲·彭妮(Louise Penny),1958年7月出生於加拿大多倫多。1979年從瑞爾森大學應用藝術學專業畢業后成為加拿大廣播公司的電台主持人和記者,開始了長達18年的職業生涯。最初,她被外派到遠離家人和朋友的地方,幫助那些孤獨無援、窮困潦倒的人們。慢慢地她開始借酒澆愁。35歲時,她承認自己有酗酒問題,並從此戒酒。之後不久,她認識並嫁給了邁克爾·懷特黑德醫生,婚後離開了加拿大廣播公司,開始從事寫作。儘管最初她想寫一部歷史小說,但因為寫作艱難,未能完成,隨後轉向推理小說的寫作。

    她的第一部小說《靜物》(Still Life,2005)參加了英國新人匕首獎大賽,在800部參賽作品中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績。這部小說還獲得了英國新血匕首獎、加拿大亞瑟·艾利斯最佳首部犯罪小說獎、黛麗絲獎、安東尼獎以及美國巴瑞最佳首作獎等。迄今為止,彭妮已經出版了9部小說,被翻譯成23種語言行銷世界各地。她的小說幾乎每部都斬獲了某個甚至多個推理小說獎,其中包括連續四年的阿加莎獎(2007—2010)和安東尼獎(2010—2013)。

    彭妮的所有作品都以魁北克警察局刑事調查組的加馬什探長為主角。儘管是以魁北克省為背景,但小說體現了英式「誰乾的」流派的許多特色,包括非傳統式謀殺,田園詩歌般的村莊,大量的嫌疑人,鯡魚,以及在小說末尾幾頁對兇手戲劇化般的揭示。

    幾年來,彭妮一直拒絕出售作品的影視版權,因為她擔心會因此失去對人物的創作控制力。然而,經過影視公司的斡旋,並在邀請其擔任影視監製之後,她改變了主意,同意出售最初兩部小說的影視版權。《靜物》於2012年秋季投入拍攝,2013年在加拿大廣播公司的電視台播出。

  • 泡坂妻夫

    泡坂妻夫

    中國(1933-2009)

    泡坂妻夫(Awasaka Tsumao,1933-2009)東京神田出身,本名厚川昌男(Atsukawa Masao),筆名為本名拼音的重新排列組合。東京都立九段高中畢業后,繼承家業成為「紋章上繪師」(手繪家徽于高級和服上之傳統專業技術)。心靈手巧的他亦為業餘魔術師,曾於1968年獲得日本原創魔術界的最高榮譽——石田天海獎,並以本名著述多本魔術研究書;于文學方面也多所涉足,曾以描繪下町職人生活的《蔭桔梗》榮獲直木獎,以《折鶴》獲得泉鏡花文學獎。

    1975年,泡坂妻夫以短篇《DL2號機事件》獲得偵探小說專門志《幻影城》第一屆新人獎佳作,從此步上推理文壇;1976年以充滿魔術奇趣的首部長篇《11張撲克牌》入選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1978年,第二部長篇《失控的玩具》即奪下第31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確立其本格推理作家地位;而集結其20年間短篇的著作《奇術偵探:曾我佳城全集》亦得到2001年「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國內部第一名的榮耀,為本格推理短篇之一代巨匠。

    泡坂妻夫對人性心理觀察深刻入微,揉合纖細的日本傳統匠心與華麗的魔術戲法機關於推理,筆下精巧的詭計解謎趣味濃厚,每每令推理迷不忍釋卷、一讀再讀;而其創造的名偵探——俊美攝影師亞愛一郎、美麗女魔術師曾我佳城等長壽系列,更是深受日本讀者喜愛,成為家喻戶曉的國民偵探,如同怪盜亞森羅蘋般陪伴許多書迷度過童年。

    2009年2月辭世,享年75歲。

  • 比爾·普洛奇尼

    比爾·普洛奇尼

    美國(1943-)

    比爾·普洛奇尼(Bill Pronzini)一九四三年四月十三日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全名威廉·約翰·普洛奇尼。成為作家之前,他從事過很多種工作,直至一九六九年才開始專職寫作。一九七一年,普洛奇尼推出自己的首部作品《跟蹤者》,以及「無名偵探」系列的首部曲《搶奪》。從此筆耕不輟,迄今為止已有百部以上的作品問世,而「無名偵探」系列小說也已經超過三十五部。在三十八年的時間跨度中,這位始終沒有名字的偵探,與他的創造者和讀者們共同成長,成為偵探小說史上最特殊而鮮明的偵探形象之一。

    提到小說中的私人偵探,人們會想起許多光輝的名字,以及他們或堅毅、或古怪的性格。然而在這些名偵探中卻有一位是因為「沒有名字」而揚名天下的。比爾·普洛奇尼一直未能給自己筆下一系列暢銷偵探小說的主角取一個響亮的名字,這究竟是有意為之還是純屬意外,如今已不可考,但是這位「無名偵探」的魅力絕不遜於你所知道的任何一個偵探。他是一個標準的私人偵探,也是一個標準的普通人;他會出生入死,解決最複雜的謎團,也會在路上停下來幫陌生人修車,在公交車上讓座,和朋友一起打撲克、看比賽。他的形象如此鮮活,以至於沒有名字也能被讀者們牢牢記住。

    普洛奇尼筆下的無名偵探與傳統歐美硬漢偵探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所經辦的案件類型非常廣泛。普洛奇尼被稱為貫穿古典與冷硬的派系調解者,從古典的密室推理到西部風格的生死一線,從精確縝密的邏輯到輕鬆幽默的遊戲,他在各種風格的小說上都有所建樹,從而終結了本格解謎小說和冷硬犯罪小說向來各霸一方的僵局。他始終堅持低限度的暴力情節和高水準的布局謀篇,讓他的作品更有可讀性,更接近推理小說注重解謎樂趣的核心。

    值得一提的是,比爾·普洛奇尼結過三次婚,現任妻子瑪西亞·穆勒也是一位著名的偵探小說作家。二人曾合作過一部「無名偵探」小說,三部其他小說和一些評論選集。其中《一千零一夜:偵探推理小說迷的閱讀指南》提供了一千零一本推理小說的資料和評介,是一本非常出色的閱讀指南,也是推理史上與《血腥的謀殺》齊名的重量級參考書。

    一九八二年夏姆斯獎(Shamus Award)創立,首個最佳偵探小說獎即頒發給了比爾·普洛奇尼的《迷霧》一書。此後普洛奇尼又於一九九九年以《陷阱》一書再度獲此殊榮。此外,「無名偵探」還獲得了夏姆斯最佳偵探獎,同時普洛奇尼本人也於一九八七年成為夏姆斯終生成就獎的第六位得主。他曾三獲愛倫坡獎提名,並於二〇〇八年獲得愛倫坡大師獎。

    普洛奇尼是美國私人偵探作家協會的第一任主席,目前和妻子定居在舊金山。他的作品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在三十多個國家暢銷不衰。除了作家的身份外,普洛奇尼還是著名的藏書家、編輯和書評家,堪稱推理名人堂中的大師級人物。

  • 弗雷德里克·波爾

    弗雷德里克·波爾

    美國(1919-2013)

    弗萊德里克·波爾(Frederik Pohl)1919年11月26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市一個推銷員家庭,高中畢業后因家貧輟學,主要靠自學成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空軍服役,到過義大利。

    在1939年至1949年這十年內主要當科幻雜誌編輯,以後當過文學代理人和自由撰稿的專業作家,從1961年起又回到科幻雜誌和出版社當料幻小說編輯,因編輯工作上的優異成績在1966至1968連續三年獲「國際科幻成就獎」,從1974年起擔任美國科幻作家協會主席。

    波爾單獨寫的科幻小說很少,大部分作品都與著名科幻小說家如阿西莫夫、考恩布魯斯、約翰·威廉森等合作,共出版長篇小說二十余部,短篇小說集三部。他自稱使他引以為榮的作品是《百萬日》(1971)這類短篇小說和《沃爾夫班》(1959)這類長篇小說。

    波爾曾在美國和西歐的二百多所大學里講過學,20世紀70年代又在「文化交流」的名義下到蘇聯、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等國講學。他的作品經常在電視中播映,迄今已攝製成四百多個電視節民很受西方世界觀眾的歡迎。

    2013年9月2日弗萊德里克·波爾去世。

    弗雷德里克·波爾向世界展示了什麼叫出名要趁早,11歲踏入科幻界參加科幻迷的組織,19歲成了兩家科幻雜誌的主編,20歲就以嘉賓身份出席第一屆世界科幻大會。

    波爾早期創作成就主要是諷刺性的短篇小說。他的長篇大多與別人合作,如《宇宙商人》(1952年)和《海底艦隊》(1955年)等。70年代,他結束了自己的編輯生活,潛心創作。1976年,他的《超標準人》贏得雨果獎;1977年、1978年,他的《門口》分別奪得坎貝爾獎、雨果獎和星雲獎。這些成就,使他躋身著名科幻作家的前列。

    重要作品還有《在藍色事件的地平線外》(1980年)、《希奇編年史》(1987年)和《太空站之行》(1990年,短篇集)等等。

    在奧布賴恩的《科幻小說史》中,弗雷德里克·波爾被列為「科幻作品有史以來七大巨擘之一」。

    弗萊德里克·波爾把他自己的科幻小說稱作「警告文學」,說提醒人們注意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產生的長遠後果雖然已成為老生常談,但他仍要敲響警鐘。他還說,他一直對探索人類可能有的各種各樣前途感到興趣,因此他所寫小說的主題不趕時髦,但往往帶有一定的預見性。

    美國文藝評論家弗萊德里克·鮑厄斯說:「在波爾手中,科幻小說是用來保衛人類和人性的武器。作為社會批評家,他應該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他的故事也寫得引人入勝,是第一流小說家。」

  • 恰克·帕拉尼克

    恰克·帕拉尼克

    美國(1962-)

    恰克·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1962 年出生於美國,是當代最負盛名的「邪典小說家」,在全世界範圍內擁有大量忠實的粉絲和擁躉。

    他畢業於俄勒岡大學新聞學院,三十多歲時開始寫作。他的第一部作品《失眠:如果你住在這裏,你就已經到家了》始終沒有完成,第二部小說《隱形怪物》被出版社退稿。第三 部小說《搏擊俱樂部》被大衛·芬奇改編成電影之後,他得到了來自全世界的關注和認可。之後他陸續出版了《窒息》《搖籃曲》《日記》《逃亡者與難民》等作品,這些作品混合了諷刺、戲劇、恐怖、真實與美麗等元素,是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黑色幽默。

    《人物周刊》說 「他有一種獨特的天賦」,《新聞周刊》說「他是長期以來最新鮮、最有趣的作家之一」,還有媒體說「他綜合了海明威的陽剛與古羅馬諷刺詩人尤文納爾的嘲諷」,並預言他會躋身文學巨匠之列。總之,他的「獨創性」令他脫穎而出。

  • 威勒德·普賴斯

    威勒德·普賴斯

    英國(1887-1983)

    威勒德·普賴斯(Willard Price, 28 July, 1887 – 14 October, 1983)英國作家,1883年生於加拿大,大學畢業之後,受聘於美國兩個極具權威的科學機構: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及全國地理協會。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到世界各地進行科學考察。一生中他遊歷過77個國家,包括中國,足跡遍及五大洲的名山大川、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天寒地凍的極地、文明世界尚未知曉的原始部落……豐富的經歷使他成為一位博物學家。

    威勒德·普賴斯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青少年文學作家。他以自己多年的科學考察中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一套14本的叢書《哈爾羅傑歷險記》。書中內容大多為作者親眼所見或所聞,在書中,他把嚴謹的考察活動和豐富的科學知識糅進情節生動、妙趣橫生的故事之中,所以讀來真實、生動。由於它的知識性、趣味性及故事性,這套歷險記自1951年一出版就大受讀者歡迎,被譯成多種版本,50多年來長銷不衰。

    哈爾和羅傑兩兄弟為貫穿整套叢書的主人公,每本書講述一次探險活動,如追捕偷獵匪徒保護野生動物、考察大堡礁、獵捕某些珍奇動物等等。

    在這套叢書中,普賴斯塑造了哈爾、羅傑這兩位勇敢機智的少年英雄形象。他希望青少年都能成為哈爾、羅傑那樣的人:學識淵博,體魄健壯,正直、勇敢,熱愛自然,熱愛生活。他在書中大聲疾呼:要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動植物是人類的朋友,不要把它們斬盡殺絕;他譴責人類中的某些分子的兇殘、自私、狠毒,在他看來,這些人遠遠不如大森林中那些四條腿的野獸;他熱情歌頌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友愛。整套叢書的字裡行間洋溢著作家正直、樂觀的精神,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

  • 卡羅琳·帕克絲特

    卡羅琳·帕克絲特

    美國(1971-)

    卡羅琳·帕克絲特(Carolyn Parkhurst,1971.1.18-),美國著名的暢銷書作家。畢業於美利堅大學創作研究所。大學畢業后,曾經在書店工作三年,而後才全心投入創作。她的作品散見於《北美評論》、《明尼蘇達評論》、《夏威夷評論》、《新月評論》。《巴別塔之犬》是她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小說,甫一出版即引起熱烈迴響,有書評家說她具有強烈的阿言德風格:霧氣濃重的鬼魅深夜、古老的民間傳說、給予人如夢般的閱讀歷程;更有書評家讚許她是美國新生代作家之中最耀眼的一位。卡羅琳·帕克絲特現今與丈夫及兒子住在華盛頓特區。

    愛情懸疑小說《巴別塔之犬》以象徵語言分野、表達困境的「巴別塔」作為基調,在懸疑的背後,探討的是關於愛情和隔膜的永恆追問。美洲人評論說,這是「一個關於回憶、語言、悲傷和贖罪的故事,一次令人心碎的探尋!」歐洲人評論說:「這是一本罕見的小說……除了古老的神話、鬼魅的精靈所營造出的奇特氛圍,還有心靈治療、神秘塔羅牌……而當你隨著主角一步步走向事情的真相時,更會感到一種椎心的痛楚……」亞洲人則評論說:「人人都以為和自己最親近的人共有一座巴別塔,以為自己最了解那個親近的人——然而,這座巴別塔真的存在嗎?」本書甫一面市便壓倒暢銷書《追風箏的人》迅速登上亞馬遜、《紐約時報》等各大暢銷書排行榜榜首,感動全球22國讀者,讓百萬美國人為之潸然淚下。

  • 菲利普·普爾曼

    菲利普·普爾曼

    英國(1946 -)

    菲利普·普爾曼(Philip Pullman,1946- ),英國當代著名作家,畢業於牛津大學,曾任教威斯敏斯特大學,教授維多利亞時期文學與民間故事,目前與家人住在英國,專事寫作。

    除了小說,普爾曼也撰寫劇本與圖畫書。前作《霧中紅寶石》、《北方陰影》、《井中之虎》為少女莎莉·洛克赫的冒險三部曲,充滿維多利亞時代的驚悚趣味,廣受好評。《黑質三部曲》出版后,暢銷不墜,風靡歐美,皆認為其深度與文學性足堪名列文學史。普爾曼也因此被認為是「繼《魔戒》作者J·R·R·托爾金之後最優秀的盎格魯-撒克遜奇幻小說家」。

    《黑質三部曲》之一《黃金羅盤》贏得卡內基兒童文獎

    《黑質三部曲》之一《黃金羅盤》贏得英國兒童文學最高獎「衛報小說獎」

    《黑質三部曲》之三《琥珀望遠鏡》贏得惠特布里德文學獎(普爾曼也由此成為英國憑藉兒童文學作品贏得該重要文學大獎的第一人)

    菲利普·普爾曼贏得2005年第三屆林格倫兒童文學獎。

  • 托馬斯·潘恩

    托馬斯·潘恩

    英國(1737 - 1809)

    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 (1737—1809)生於英國諾福克郡塞特福德一個基督教教友會信徒的家庭。十三歲輟學后,作過裁縫、教師和稅務官。1774年到北美后投入獨立革命運動,歷時十三年。在此期間,他擔任過報刊編輯、格林將軍的副官、大陸會議外交委員會秘書、賓夕法尼亞議會秘書等職務。他的主要貢獻,是他當時發表的政論對革命運動所起的推進作用。

    美國獨立后,潘恩於1787年回到歐洲,往返英法兩國,積极參加反對封建專制的革命鬥爭。1802年以前,主要在法國,曾參加法國大革命,獲得法國公民資格,作過國民議會議員。在法國議會,潘恩站在吉倫特派一邊,反對處死國王路易十六。雅各賓黨專政時,取締外籍議員,將他因禁于巴黎盧森堡監獄(1793年12月);在當時美國駐法大使門羅的營救下,於1794年獲釋,出獄后仍居住法國。1802年,再度去美國。這時他對美國國內政策的觀點遭到聯邦黨人的攻擊。1809年,病死於紐約。

上一頁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