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藏書

作者 - H

  • 彼得·海斯勒

    彼得·海斯勒

    美國(1969-)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1969年6月14日-),中文名何偉,曾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以及《國家地理》雜誌等媒體的撰稿人。

    他成長於美國密蘇里州的哥倫比亞市,在普林斯頓主修英文和寫作,並取得牛津大學英語文學碩士學位。海斯勒曾自助旅遊歐洲三十國,畢業后更從布拉格出發,由水陸兩路橫越俄國、中國到泰國,跑完半個地球,也由此開啟了他的旅遊文學寫作之路。

    海斯勒散見於各大雜誌的旅遊文學作品,數度獲得美國最佳旅遊寫作獎。他的中國紀實三部曲中,《江城》一經推出即獲得「奇里雅瑪環太平洋圖書獎」,《甲骨文》則榮獲《時代周刊》年度最佳亞洲圖書等殊榮。海斯勒本人亦被《華爾街日報》贊為「關注現代中國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 朗·霍爾

    朗·霍爾

    美國(1945-)

    朗·霍爾(Ron Hall),1945年生,曾經在商場賣罐頭濃湯勉強維持生計,後來從事畫作買賣,進而進行跨國交易。因為這份工作使他越來越富有,卻也變得自私、與家庭疏離。他與他的妻子于大學時代相識,有兩個小孩。他的妻子是個非常虔誠的基督徒,因為妻子的愛心與鼓勵,於是他們前往庇護所服務流浪漢。在那裡,朗遇到了他的心靈導師,也是生平最好的朋友。然而好景不常,婚後第31年,他的妻子死於癌症。雖然悲痛,但這段友誼使他能保持樂觀,勇敢走出傷痛,並發現這段情誼比他想象中來得重要……

  • 韓江

    韓江

    韓國(1970-)

    韓江(한강,1970年11月27日-)韓國女作家。1970年生,畢業於延世大學國文系,現任韓國藝術大學文藝創作系教授,當代韓國文壇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她曾先後榮獲《首爾新聞報》年度春季文學獎,韓國小說文學獎,今日青年藝術家獎,東里文學獎、李箱文學獎、萬海文學獎等。其作品從更為根源的層面上回望生活的 悲苦和創傷,筆墨執著地袒護傷痕,充滿探索的力量。

    2016年5月16號,布克國際文學獎在倫敦揭曉。韓江憑藉小說《素食者》擊敗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新作《我腦袋裡的怪東西》,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晚年代表作《水死》,以及閻連科職業生涯最滿意作品《四書》,暢銷書「那不勒斯四部曲」終曲《失蹤的孩子》等154本名作最終成為該獎項歷史上第一位亞洲作家。2017年,她獲得了有「義大利諾貝爾文學獎」之稱的馬拉帕蒂文學獎。2018年,她憑藉作品《白》再次入圍布克國際文學獎短名單,並且創紀錄的在同一年憑藉《少年來了》入圍國際都柏林文學獎短名單。2019年美國權威雜誌《連線》將《素食者》選入10年來10本最佳類型小說之列,同時入選的還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的《被掩埋的巨人》和劉慈欣的《三體》。

    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於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針對全國845個圖書館的借閱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韓江的《素食者》超過《82年的金智英》等話題圖書,借閱率僅次於《解憂雜貨鋪》。

  • 詹姆斯·P·霍根

    詹姆斯·P·霍根

    英國(1941-2010)

    詹姆斯·P·霍根(James Patrick Hogan,1941年6月27日-2010年7月12日),生於倫敦,英國著名科幻作家,長期躋身《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霍根十六歲輟學,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多年後獲得獎學金,進入法恩伯勒機場皇家航空研究院學習電氣和機械工程,之後,他曾擔任多家公司的設計工程師,並最終在1960年代擔任銷售員,以霍尼韋爾銷售工程師身份環遊歐洲。

    1977年,霍根的處女作、也是他一生最負盛名的作品《星之繼承者》問世。兩年後,霍根辭職開始全職寫作。霍根擅長將前沿科技與推理相結合,筆下故事懸念叢生,人物形象鮮活立體,深受讀者喜愛。

    霍根曾在看完《2001:太空漫遊》后打賭說他能寫出更好的結尾,後來他見到阿瑟·克拉克本人,克拉克真的由衷讚歎說:「《星之繼承者》的結尾確實更為合理。」

  • 羅伯特·哈里斯

    羅伯特·哈里斯

    英國(1957-)

    羅伯特·哈里斯(英語:Robert Harris,1957年3月7日-),當代英國大眾小說家。

    生於諾丁漢,劍橋大學塞爾文學院畢業後任記者,先後服務於BBC、星期日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2003年曾獲英國新聞獎(British Press Awards)。現專事小說創作。他的小說經常改編成電視系列劇或電影。

    羅伯特·哈里斯的主要作品有《祖國》、《龐貝》、《最高權力》、《影子寫手》和《權謀之業》,他的作品被翻譯成三十七種語言。

  • 保羅·霍爾特

    保羅·霍爾特

    法國(1956-)

    保羅·霍爾特(Paul Halter,1956年-),法國著名犯罪小說作家。

    1956年,保羅·霍特出生在法國東北部阿爾薩斯的Haguenau,歷史上這是法德戰爭的慘烈戰場。從小就喜歡閱讀兒童推理的他,在十六、七歲時,已經讀完英國作家「謀殺天後」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所有的長篇小說,當中他特別喜歡《艷陽下的謀殺案》(Evil Under the Sun,1941)與《死亡終有時》(Death Comes as the End,1945),這段閱讀經歷,是構成霍特創作方向的第一個關鍵。

    原本霍特以為,讀過克莉絲蒂后,再也沒有讓他佩服的作家了,結果竟偶然在書店發現美國「密室之王」約翰·狄克森·卡爾(John Dickson Carr)的《耳語之人》(He Who Whispers,1946),立刻被密室這種詭計深深打動,但卡爾的作品當時於法國大半絕版,於是霍特投身舊書店,搜集並讀遍了所有被翻譯成法文的卡爾作品。

    霍特嶄露頭角是在1987年。那一年,他憑藉《第四扇門》(La Quatrieme Porte)拿到干邑偵探小說獎。次年他以《Le brouillard rouge》獲得法國冒險小說獎。霍特是法國人,但他卻喜歡把故事設定發生在英國。因為他認為英國是一個具有獨特氛圍的國度。

    霍特目前已出版三十余本推理小說,泰半都是不可能犯罪(或稱密室推理)題材,作品曾多次引介收錄於美國《艾勒里·昆恩推理雜誌》,亦深受推理風行的日本讀者喜愛,多部作品引介至日本並獲選「這本推理了不起」年度海外作品排行榜。其恪遵推理黃金時期的解謎推理筆法,被公認為約翰·狄克森·卡爾的接班人、法國的約翰·狄克森·卡爾。

  • 何慕

    何慕

    中國

    何慕,男,懸疑作家,多年醉心於三國歷史研究和《三國演義》考證分析,說起三國,滔滔不絕的狀態往往讓人目瞪口呆。《三國諜影》系列是其沉澱多年的井噴之作。

    生於中原,年逾而立。自詡不文不武,無欲無求,雲淡風輕一人;其實動若處子,靜若脫兔,十足逗比一個。

    2011年開始實體文寫作,同年出版處女作長篇小說《異域深眠》,獲好評如潮。其後,出版長篇小說《逆十字的殺意》,發表《蝴蝶的灰燼》、《不渡忘川》、《刺客列傳》等二十余篇短篇小說。2013年被評為推理新星。2014年、2015年作品均入選《中國偵探推理小說精選集》、《中國懸疑小說精選集》,2016年入圍第三屆華文推理大賽。

  • 羅蘋·荷布

    羅蘋·荷布

    美國(1952-)

    羅蘋·荷布(Robin Hobb,1952年3月5日-),為美國作家瑪格麗特·阿斯特麗德·林霍爾姆·奧格登的筆名。美國奇幻文學作家,生於加州,成長於阿拉斯加。

    對奇幻文學的熱愛,使羅蘋·荷布最終在這個領域獨樹一幟。代表作創作了刺客正傳《the farseer Trilogy》三部曲、刺客後傳《The Tawny man》三部曲、活船《The liveship》三部曲,《士兵之子》三部曲。榮獲《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最暢銷作品殊榮。亞馬遜網站排行榜前列。

  • 帕特里克·懷特

    帕特里克·懷特

    澳大利亞(1912-1990)

    帕特里克·懷特(Patrick White,1912年5月28日-1990年10月30日),澳大利亞小說家、劇作家,20世紀最重要的英語作家之一,因其「以融會了史詩風格和心理描寫的敘事藝術,將一座新大陸引入文學地圖」,而於1973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懷特出生於英國倫敦,不滿一歲時隨父母回到 澳大利亞悉尼。因自幼患有哮喘,多幽居獨處。懷特在澳大利亞的農場度過了童年時光,1932年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攻讀法國與德國文學,讀書期間出版了他的首部詩集《農夫與其他詩》。

    懷特一生創作頗豐,出版有《人樹》(1955)、《探險家沃斯》(1957)、《乘戰車的人們》(1961)、《風暴眼》(1973)、《樹葉裙》(1976)等長篇小說12部,中短篇小說集3部,此外還有劇作8部,以及詩歌、自傳及未出版作品多種。懷特的作品筆觸細膩、極富詩意,擅長在意識流及敘事之間自由切換,有著極高的藝術水準。懷特一生拒絕了無數文學獎項,也很少接受媒體採訪。1990年因病去世于悉尼的公寓。

  • 肯特·哈魯夫

    肯特·哈魯夫

    美國(1943-2014)

    肯特·哈魯夫(Alan Kent Haruf,1943年2月24日 - 2014年11月30日),美國作家,生於美國科羅拉多州,1973年取得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愛荷華作家工作坊創作碩士學位(MFA)。

    在成位作家之前,肯特·哈魯夫曾從事各種不同的工作人生閱歷非常豐富,在科羅拉多州養過雞、懷俄明州當過建築工人、在丹佛市康復醫院工作 、在愛荷華圖書館工作、土耳其的美國「和平工作團」擔任英文老師。

    曾獲「懷丁作家獎」、「華萊士·斯蒂格納獎」。小說《素歌》(Plainsong)入圍「美國國家書卷獎」決選名單,該書也是奧巴馬2009年度假時5本書單之一。

  • 韓奈德

    韓奈德

    美國

    韓奈德(Ned Hayes),美國作家,生於中國台灣,曾在台灣學習,熟悉和喜愛中國文化。目前與家人生活在美國華盛頓州奧林匹亞市。

    《樹上的時光》是他根據和泛自閉症兒童的交往經驗,以及家人、朋友的真實生活創作的,出版后被譽為能「與《寂靜的春天》《深夜小狗神秘事件》相媲美的小說」。

  • 哈金

    哈金

    中國(1956-)

    哈金(1956年2月21日-),本名金雪飛,1956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省。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服役五年。在校主攻英美文學,1982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英語系,1984年獲山東大學英美文學碩士。1985年,赴美留學,並於1992年獲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博士學位。現任教於美國波士頓大學。

    著有三本詩集:《于無聲處》(Between Silence)、《面對陰影》(Facing Shadows)和《殘骸》(Wreckage); 另外有四本短篇小說集:《光天化日》、《新郎》、《好兵》,和《落地》; 六部長篇小說:《池塘》、《等待》、《戰廢品》、《瘋狂》、《自由生活》、《南京安魂曲》。

    短篇小說集《好兵》獲得1997年「美國筆會/海明威獎」。長篇小說《等待》獲得了1999年美國「國家書卷獎」和2000年「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為第一位同時獲此兩項美國文學獎的中國作家。

    《新郎》一書獲得兩獎項:亞裔美國文學獎,及 The Townsend Prize 小說獎。《等待》一書則已譯成二十多國語言。

    《戰廢品》一書入選2004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

    《自由生活》為2007年33萬字長篇小說,是作者第一次將故事背景搬離中國,直視美國的作品。

    《南京安魂曲》以1937年日軍南京大屠殺為背景,出版后獲選《亞洲周刊》2011年十大好書第一名。

  • 彼得·漢密爾頓

    彼得·漢密爾頓

    英國(1960-)

    彼得·漢密爾頓(Peter F. Hamilton, 1960年3月2日-)又譯為彼德·漢彌頓,英國當代最受歡迎的科幻作家之一。

    漢密爾頓最知名的作品是以聯邦(Confederation)宇宙為背景的「夜之曙三部曲」,以人類國協(Commonwealth)宇宙為背景的「國協三部曲」「虛空三部曲」等。短篇小說《桑尼的優勢》被改編為大熱美劇《愛,死亡和機器人》的首集。

    漢密爾頓曾榮獲英倫科幻獎最佳短篇小說獎,並多次獲得包括雨果獎、克拉克獎、英倫科幻獎在內的多個獎項的提名,作品被翻譯為十余種語言,全球範圍內銷量突破三百萬冊。

    《聖天秤星》是擅寫多卷本太空歌劇的漢密爾頓少有的單部頭小說,入選當年的《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圖書書單。

  • 沃爾夫岡·赫倫多夫

    沃爾夫岡·赫倫多夫

    德國(1965-2013)

    沃爾夫岡·赫倫多夫(Wolfgang Herrndorf, 1965年6月12日-2013年8月26日),德國文壇隕落的巨星!他的作品,被譯成34種語言,兼顧流行與經典,深受評論家和大眾喜愛,打破了純文學和通俗小說的邊界。

    赫倫多夫憑藉小說《契克》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並獲2011年萊比錫圖書獎提名。他的最後一部作品《小心,沙漠有人》,斬獲2012年萊比錫圖書獎。此外,他還獲得過德國短篇小說家獎、布倫塔諾文學獎以及漢斯-法拉達文學獎。

    由於患惡性腦瘤,在失去思考與寫作能力的痛苦中,他開槍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也許如同他所說:「失去了語言,如同失去了生命」。

  • 黃青蕉

    黃青蕉

    中國

    編劇,作家,知名影評人。

    人如其名,有點黃色,有點青春,像一隻香蕉那樣,既是水果又是菜,閑時解饞,餓時療飢,無他,唯實惠耳。

    資深東野圭吾愛好者,名偵探與搭檔互動生態學十級學者。

    小說作品:《失業這件小事兒》

    編劇作品:古裝探案喜劇《醫館笑傳》第一、二季,電影 《年少輕狂》。

    行文幽默,文筆辛辣,被評價為不靠譜影評人,非著名碼字工,三俗電影從業者。人如其名,有點黃色,有點青春,像一隻香蕉那樣,既是水果又是菜,閑時解饞,餓時療飢,無他,唯實惠耳。

  • 馬特·海格

    馬特·海格

    英國(1975-)

    馬特·海格(Matt Haig,1975年7月3日-),英國作家。在24歲時患上抑鬱症,后通過寫作踏上自我救贖之路。

    馬特著有《我遇見了人類》《英國最後一個家族》《如何停止時間》等多部暢銷小說,均被改編為電影劇本。他還為孩子們寫書,作品有《影子森林》《成為一隻貓》《聖誕男孩》《聖誕女孩》等。

    馬特曾榮獲斯馬爾蒂斯文學獎(2009)、藍彼得文學獎(2009)、美國圖書館協會亞里克斯文學獎(2011)、約克郡青年成就獎(2009)等榮譽,《紐約時報》稱讚他是「兼具嚴謹與天賦的小說家」。他的作品曾被譯為29種語言。

    海格受訪時提到,自身的抑鬱症經歷除了寫成大受好評的《我遇見了人類》之外,也充分滋養了新書《時光邊緣的男人》——故事主角活了四百年,努力適應卻始終格格不入。「生病讓我格外在意時間。兩個月的憂鬱期,讓人感覺像是活了一個世紀那麼久。」海格說。

    馬特的妻子安德莉亞也是小說家。目前,他和妻子及兩個孩子一起生活在約克郡。

上一頁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