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藏書

作者 - K

  • 喬治·F·凱南

    喬治·F·凱南

    美國(1904-2005)

    喬治·F·凱南(George Frost Kennan,1904年2月16日-2005年3月17日),美國國家政策顧問、外交家和歷史學家、普利策歷史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平獎獲得者、冷戰期間遏制策略始創人。但是後來歷屆總統在冷戰中所執行的政策,背離了他的一開始的主張,使他逐漸放棄了經過改造的遏制策略。他曾廣泛演講並寫作關於美國與蘇聯關係的學術性歷史。他也是被稱為「智者」的外交政策元老團體中的一員。

    在1940年代末期,他的寫作作品鼓舞了杜魯門主義以及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對蘇聯「遏制策略」。他在1946年從莫斯科發來的「長電報」,以及1947年文章《蘇聯行為的根源》論證了蘇聯政權固有擴張主義而這種影響必須在對美國有策略意義的重要領域中被遏制。這些文本為杜魯門政府新的反蘇聯政策提供理由。凱南也在冷戰中的項目以及機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馬歇爾計劃。

  • 朱莉·柯格瓦

    朱莉·柯格瓦

    美國(1982-)

    朱莉·柯格瓦(Julie Kagawa,1982年10月12日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其著作《永恆之境》系列暢銷美國,圖書版權已售往中國台灣、 英國、 法國、 德國、日本、泰國、印尼、芬蘭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朱莉柯格瓦出生於美國加州,九歲時和家人搬到了夏威夷。她從小喜愛閱讀,甚至在上課時偷偷把小說藏在數學課本底下。由於喜愛閱讀的關係,朱莉開始寫一些陰暗可怕的故事,配上彩色插圖,把不幸的老師嚇得半死。隨著時間過去,那種血淋淋的故事不見了,但她寫作的熱情依舊。畢業后,朱莉曾在許多書店工作過,卻因常在上班時間看書而令書店經理不滿。於是,她改行訓練動物,做了幾年的專業訓犬師,直到賣出第一本書的版權之後,她便開始專心全職寫作。

    目前,朱莉與她的丈夫、兩隻貓和兩隻狗居住在肯塔基州路易維爾市。

  • 湯姆·克蘭西

    湯姆·克蘭西

    美國(1947-2013)

    湯姆·克蘭西(Thomas Leo Clancy Jr.,1947年4月12日-2013年10月1日)是美國一位暢銷小說作家,擅長寫作以冷戰時期為背景的政治、軍事科技以及間諜故事等等,其名字已經成為了軍事小說的代表。

    克蘭西的作品雖然常被批評一成不變,其作品在市場上卻大為被推薦且熱賣,書迷們喜愛他作品中糾結的陰謀、對於軍事科技認知之準確以及諜報活動的生動描寫。

    克蘭西是於1990年代中期熱賣了20萬本作品的兩位作家的其中之一(約翰·葛里遜為另外一位)。他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創下單一作品蟬聯榜首數周、上榜數十周之久的佳績。克蘭西於1989年出版的《迫切的危機》賣出了1,625,544本精裝本,使他成為1980年代暢銷小說作家的第一名。多部克蘭西的作品被改編成同名電影或者電子遊戲。

    湯姆·克蘭西於美國當地時間2013年10月1日馬里蘭州住家附近的醫院辭世,享壽66歲。

  • 康靜文

    康靜文

    中國(1985-)

    康靜文(1985.3.10-),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世界華語懸疑協會會員,被譽為當代懸疑推理小說界最有才氣的新銳作家。人稱「懸疑小說界的冰火女神」。因其獨樹一幟的寫作風格,開闢了懸疑小說的新派寫法,以女性的角度去審視懸疑,勾勒一個個迷離詭譎的懸疑故事,同時又巧妙的將情感、人性、推理融入故事之中,使得讀者在驚險刺激的閱讀體驗中又感受到溫暖人心的一面。

    曾出版作品《午夜4號街》《第N重真相》《44號房客》《半夜誰敲門》《化妝師》《水漫城堡的森林少女》《岳家古宅》等。

  • 保羅·克利夫

    保羅·克利夫

    紐西蘭(1974-)

    保羅·克利夫(Paul Cleave,1974年12月10日-),紐西蘭作家,居住在紐西蘭以及歐洲兩地。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十五種語言,曾獲得過紐西蘭的「奈歐·馬許」最佳犯罪小說獎、法國「聖·莫爾」年度犯罪小說獎,入圍美國「愛倫·坡獎」短名單以及「巴瑞獎」短名單。《犯罪小說家》是他第九部作品。

  • 馬修·柯比

    馬修·柯比

    美國(1976-)

    馬修·柯比(Matthew J. Kirby,1976年1月28日-),出生於美國猶他州,年少時在馬里蘭州、加利福尼亞州和夏威夷州長大。大學期間,他主修歷史,然後又繼續攻讀心理學碩士學位,而後留校任教。曾出版過數部冒險奇幻類小說,並獲得了埃德加獎與PEN文學獎。

  • 邁克爾·康奈利

    邁克爾·康奈利

    美國(1956-)

    邁克爾·康奈利(Michael Connelly,1956年7月21日-)是一位美國的偵探小說、犯罪小說作家。

    獲16項國際推理大獎,包括埃德加·愛倫·坡獎、鑽石匕首獎(英國推理作家協會終身成就獎)等。曾任美國推理作家協會主席。

    作品銷量超7400萬冊,被譯成39種語言在43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多次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榜首 。

    代表作包括《詩人》《混凝土裡的金髮女郎》《血型拼圖》等。

    在成為職業作家之前,康奈利是一名犯罪新聞記者,曾獲普利策獎提名。得益於謀殺、暴力案件的長期報道經驗,他在小說中長於描寫真實、詳盡的案件細節與警察辦案程序。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奧斯卡最佳男演員馬修·麥康納、好萊塢導演伊斯特伍德、滾石樂隊主唱賈格爾,都是他的忠實擁躉。

  • 杜魯門·卡波特

    杜魯門·卡波特

    美國(1924-1984)

    杜魯門·卡波特(Truman Capote,1924年9月30日-1984年8月25日),美國當代著名作家。1924年出生於新奧爾良,幼年身世坎坷,11歲開始文學創作。1958年,成名作《蒂凡尼的早餐》問世,奠定了「戰後一代最完美的作家」地位。1966年,代表作《冷血》出版,僅兩周即登上美國暢銷書榜第一位,且雄踞一年之久。這部「非虛構小說」開創了文學創作的嶄新形式。在《冷血》一書中,卡波特開創了「真實罪行」類紀實文學,被公認是大眾文化的里程碑。而他為寫作《冷血》而調查故事真相的曲折離奇過程,也被好萊塢拍攝成傳記電影《卡波特》和《聲名狼藉》。

    1984年8月25日,卡波特因用藥過度,猝死於洛杉磯友人家中,留下這樣一句話:「我是個酒鬼。我是個吸毒鬼。我是個同性戀者。我是個天才。即使如此,我還是可以成為一個聖人。「

  • 埃利亞斯·卡內蒂

    埃利亞斯·卡內蒂

    保加利亞(1905-1994)

    埃利亞斯·卡內蒂(Elias Canetti,1905年7月25日-1994年8月14日),德語作家,1981年因其作品具有「廣闊的視野、豐富的思想和藝術力量」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卡內蒂是文學史上著名的「難以歸屬」的作家,他出生於保加利亞的魯斯丘克,祖先是居住在西班牙的猶太人,6歲時隨父母來到英國,次年喪父,隨母親遷居維也納。他先後在瑞士的蘇黎世和德國的法蘭克福讀完小學和中學,1929年在維也納大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納粹吞併奧地利后,他流亡英國,並獲得英國國籍。

    儘管一生萍蹤不定,但正如諾貝爾頒獎詞中所言,這位世界作家「有自己的故鄉,這就是德語」。自1935年開始寫作以來,他終生將德語作為他的文學語言,創作了多種體裁的作品,代表作有小說《迷惘》,劇本《婚禮》《虛榮的喜劇》《確定死期的人們》,政論《群眾與權力》,遊記《馬拉喀什之聲》,散文《耳證人》,自傳三部曲《獲救之舌》《耳中火炬》《眼睛遊戲》。除諾貝爾文學獎外,卡內蒂獲得的重要獎項還有畢希納獎(1972)、赫勃爾獎(1980)等,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文學大師之一。

  • 胡利奧·科塔薩爾

    胡利奧·科塔薩爾

    阿根廷(1914-1984)

    胡利奧·科塔薩爾(Julio Cortázar,1914年8月26日-1984年2月12日),原名Jules Florencio Cortázar,阿根廷著名作家,短篇小說大師,拉丁美洲「文學爆炸」代表人物。1914年出生於比利時,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長大,1951年移居法國巴黎,1951年出版首部短篇小說集《動物寓言集》。著有長篇小說《跳房 子》,短篇小說集《遊戲的終結》《萬火歸一》《八面體》《我們如此熱愛格倫達》等。1984年在巴黎病逝。

    胡利奧·科塔薩爾的文學創作主要是短篇故事和小說。他的短篇故事語言優美,構思精巧,想象力豐富,人們稱他為「短篇故事大師」,是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他的小說,特別是《跳房子》一書,更讓人們將他與加西亞·馬爾克斯、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等作家齊名。該書的創新主要在於打破了傳統小說的常規,將連續的故事抽離,交由讀者自己去組織素材,發展情節,不同的讀者讀到的都是一本不同的小說。

    也有評論認為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苦悶,或是找不著生活方向,或是與未知力量鬥爭未果(如《被侵佔的房間》、《角鬥士》。不過這樣的人物大多集中在他的早期作品中。

    此外,他的作品常常穿插了大量的美術、音樂方面的訊息。

    科塔薩爾自己認為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對他的影響頗深。

  • 咖漬

    咖漬

    中國

    咖漬,本名汪宇鋒,作者、電影編劇,生於八十年代尾巴尖上的帝都土著。學金融出身,卻不愛炒股愛寫作。心愿是用文字構造出與眾不同的全新世界。

  • 蘇珊娜·克拉克

    蘇珊娜·克拉克

    英國(1959-)

    蘇珊娜·克拉克(Susanna Clarke,1959年11月1日-),1959年生於英國諾丁漢市一位循道宗牧師家中,是家中長女。她的童年居無定所,在英格蘭北部及蘇格蘭的一些城鎮都生活過。從牛津大學聖希爾達學院畢業后,她曾投身出版,在非虛構圖書領域從事過多方面的工作。1990年,她離開倫敦,赴 義大利都靈為菲亞特汽車公司高管教授英語,次年又赴西班牙畢爾巴鄂執教。

    1992年,她回到英格蘭,在達勒姆郡一棟面朝北海的宅子內住到年底。2004年,她的小說《英倫魔法師》在全世界三十多個國家出版發行,併入圍惠特布萊德最佳處女作小說獎及《衛報》最佳處女作圖書獎決選名單。2005年,該作品獲得英國國家圖書獎年度新秀獎、雨果獎及世界奇幻獎。2006年,她的短篇小說集《英倫魔法拾遺》由布魯姆斯伯里出版社出版,其中收錄的一些故事亦發生在《英倫魔法師》的大背景之下。

  • 瞌睡魚遊走

    瞌睡魚遊走

    中國

    80后典型射手女一枚。生於巴瀹之地,自動偏愛舞文弄墨,性格開朗皆內斂,生性崇尚自由、無拘束,外在表現為典型的有組織無紀律。畢業於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藝術設計系,現為一名室內設計師。

    工作之餘,喜歡寫寫小說,說說故事。

    由於莫名偏愛北宋年代,故而所寫的故事通常是以此為背景,曾先後在網路上發表《留香遺事》、《傾城》等長篇武俠小說,以及玄幻系列短篇集《魚館幽話》,頗受網友們抬愛。而筆者本身,也在碼字的同時,體會了莫大的成就感,從而更加熱愛這樣用自己的筆墨為自己和朋友帶來愉悅的寫作生涯。

  • 葵田穀

    葵田穀

    中國

    葵田穀,華語懸疑推理小說新銳作家,天涯論壇第三屆微時代全國網路短篇小說大賽亞軍。解構主義者,擅長編織邏輯和結構陷阱,作品不撒血漿卻曲折到幾近詭異,有用無限反轉肆虐讀者的惡趣味。著有長篇小說《無事件》《告密者》《月光森林》,中長篇小說集《金色麥田》,中篇小說《地鐵里的馬克杯》《317號公交車》等。

  • 約翰·卡雷魯

    約翰·卡雷魯

    美國

    約翰·卡雷魯(John Carreyrou),《華爾街日報》調查記者,曾兩度獲得普立策新聞獎。他對希拉洛斯的深入報導,獲得了喬治·波克獎財經報導獎項、羅布傑出商業財經新聞獎的專題報導獎項,以及巴萊特&史提爾調查新聞銀獎。《壞血》是他的第一本著作,發表后獲得包括金融時報與麥肯錫年度商業書籍在內的多項大獎 ,並售出近20國的翻譯版權。卡雷魯目前與妻子、三名子女住在紐約布魯克林。

  • 邁克爾·克萊頓

    邁克爾·克萊頓

    美國(1942-2008)

    約翰·邁克爾·克萊頓(John Michael Crichton,1942年10月23日-2008年11月4日),美國暢銷書作家、醫生、影視製片人、導演兼編劇。作品多為動作類型,科技成分濃厚,被冠以「科幻驚悚小說之父」的稱號。作品中大量的引用醫學科技新知,充份反應出他的醫學訓練與科學背景。他的書已被譯成36種語言,暢銷書幾乎本本被好萊塢搬上銀幕,在全世界擁有眾多的讀者和影迷。1994年,克萊頓成為了美國歷史至今唯一同時有作品位於電影(《侏羅紀公園》)、電視劇(《急診室的故事》)和暢銷書(《桃色機密》)排行榜首位的藝術創作人。

    邁克爾·克萊頓出生於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在紐約州長島長大。父親是一名記者,有兩個姐姐,一個弟弟。育有一女。 自小即有寫作天分,14歲時已在紐約時報刊載旅遊專欄。1960年就讀哈佛大學英語系,後來轉系,並選修醫學預科課程,以極優成績獲得體質人類學學士,並獲選優等生榮譽學生協會會員,之後取得獎學金至英國劍橋大學人類系研究。隨後進入哈佛醫學院就讀。克萊頓自承大學時期曾經抄襲喬治·奧威爾,將他的文章當作自己的報告交了出去,後來還只得了個「B-」,克萊頓宣稱那是對學校的測試,絕非刻意欺瞞。1969年醫學院畢業后,擔任加州沙克生物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員,1988年成為麻省理工學院客座作家。

    就讀醫學院期間,以筆名John Lange及Jeffery Hudson開始撰寫小說,1969年《死亡手術室》獲得的愛倫坡最佳小說獎。他與弟弟道格拉斯(Douglas)用筆名Michael Douglas合著的小說 Dealing: Or the Berkeley-to-Boston Forty-Brick Lost-Bag Blues 後來也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他的兩個筆名,都在暗示他的身高。據他自己所述,1997年時他大約有206公分。Lange這個字在德文、丹麥語跟荷蘭語里,都有「身材高大」的意思,而傑弗瑞·哈德遜爵士(Jeffrey Hudson)則是17世紀有名的侏儒,是英格蘭亨莉雅妲·瑪利亞王后的廷臣。

    1969年他用本名出版的暢銷書《天外病菌》(又譯《安德洛墨達品系》),賣出了電影版權,巨大的成功使他下定決心棄醫從文。這部作品使他成為美國最成功的小說家之一。從此邁克爾·克萊頓寫出了一部又一部暢銷小說。

    克萊頓早年在非文學領域的研究為他積累了人類學、醫學、生物學和神經學等淵博的知識,為他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也導演過幾部電影,如他1979年與史恩·康納萊合作,執導了自己1975年的作品《火車大劫案》。克萊頓聲望達到最高是在20世紀90年代,他的作品《侏羅紀公園》被好萊塢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搬上銀幕。另外他還創作並製片了獲得艾美獎的電視連續劇《急診室的春天》。

    克萊頓的興趣十分廣泛,他的才華不僅體現在文學上,所導演的影片《鑽石宮》(又譯《西部世界》),《八號房禁地》(又譯《昏迷》)、《火車大劫案》等獲得了巨大成功。他是個計算機業的行家裡手,擁有自己的FilmTrack軟體公司,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為電影拍攝設計多種電腦程序,他所執導的《鑽石宮》,就是世界上首部應用電腦特技的電影。他還寫過關於信息技術的書 Electronic Life,自己甚至還設計了一套叫《亞馬遜》的電子遊戲。克萊頓在這些領域的涉獵,也為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

    邁克爾·克萊頓同時在美國作家協會、美國導演協會、電影藝術和科學學會等多家行業協會中任職。1992年的《人物》(People)雜誌將他評為全球50位最高雅人士(Fifty Most Beautiful People)之一。

    克萊頓在2008年11月4日因癌症逝世于洛杉磯,享年66歲。

    邁克爾·克萊頓作品的一個首要主題是科學成就的取得有時是不負責任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取得了驚人、不可思議但卻極端危險的成果往往並不被質疑。這些成果使我們人類獲得了權力但卻帶來了問題。所以科學在克萊頓的作品中,經常扮演走火入魔的角色,即使是按部就班完成的科學成就,他也能舉出最糟糕的應用範例。

    邁克爾·克萊頓的小說有一些共同點:首先,他特別擅長以一個尚存爭議的理論和技術來構思一部小說,圍繞著這種理論刻畫人物形象。其次,他的小說情節詭秘,懸念不斷,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第三就是縱橫馳騁的想象力。

    用作品表達個人意見,也逐漸成為克萊頓的特色,在他用筆名發表的推理小說《死亡手術室》中,克萊頓用第一人稱扮演一位波士頓的病理學家,為挽救朋友的名譽,介入調查一椿墮胎致死所衍生的醫療疏失案件。這本書在1968年出版,遠早於1973年美國全國性墮胎合法化辯論的羅對韋德案(Roe v. Wade)。他花了160頁追查秘密幫人墮胎的主嫌犯,這個角色的登場就是為了表達作者個人的意見,然後,克萊頓用3頁讓這個角色為他的非法行為辯護。

    克萊頓的部分小說也使用假造文書的文學技法。例如,《終極奇兵》(又譯《食屍者》)就是古英格蘭史詩《貝奧武夫》的玩笑版,他以學術的表現方式,重新詮釋阿瑪德‧伊本法德蘭(Ahmad ibn Fadlan)西元十世紀的手稿。

    而在其它小說,如《天外病菌》(又譯《安德洛墨達品系》)跟《侏羅紀公園》里,也有不少以圖表、電腦信息、DNA序列、註解與參考書目的形式呈現,跟小說混合在一起的科學文件。

    讀邁克爾·克萊頓的小說,撲面而來的是美國文化兼收並蓄的包容性。這種包容性不僅體現在他的小說與科學聯姻,大量引用有關物理學的、醫學的、遺傳學的、天文學的科學知識,而且雜揉了各類小說的品種優勢,提煉出他的小說特有的那種神奇、大胆的想象風格,尖銳、透徹的思維路線,開闊、宏大的敘事手法和簡潔、有力的語言特色。他走的是流行與通俗的路線,卻又能跳出通俗,在高科技想象領域沉澱下一些有關人類、科學、未來等問題的思考,在觸及現實題材時多能透過人物、事件的表象,去搖撼美國社會中一些似乎是不可動搖的制度與準則,具有嚴肅的現實批判精神。克萊頓是西方少數幾個能將通俗小說的驚險、火爆與高雅文學的思想意蘊熔為一爐的作家。克萊頓在作品中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高新科技的生動景象,其所涉領域之廣,描述之精確,令人嘆為觀止。這些作品對科技文化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上一頁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