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藏書

作者 - N

  • V·S·奈保爾

    V·S·奈保爾

    英國(1932-2018)

    V·S·奈保爾(Sir 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1932年8月17日-2018年8月11日),印度裔英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生於加勒比海特立尼達島,1950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畢業后,遷居倫敦,曾任職英國國家廣播公司。

    他的作品以小說和遊記居多,《紐約時報》書評曾稱讚他為「世界作家、語言大師、眼光獨到的小說奇才。」他的小說作品《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A House for Mr Biswas)、《大河灣》(A Bend in the River)被列入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之一。旅遊文學「印度三部曲」——《幽黯國度》、《印度:受傷的文明》及《印度:百萬叛亂的今天》是他在遊記方面的最著名作品。

    1990年被英國女王封為下級勛位爵士。200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8年8月11日在倫敦自宅逝世。

  • 茱莉婭·納瓦羅

    茱莉婭·納瓦羅

    西班牙(1953-)

    茱莉婭·納瓦羅(Julia Navarro),1953年出生於馬德里,記者,長期從事出版業,廣播和電視等媒體工作。現任OTR通訊社和歐洲快訊的政治分析師,和多家媒體均有良好合作。作品有《1982-1996在菲利佩和阿斯納爾之間的歲月》《我們》、《將來的左邊》和《女總統和新社會主義:何塞·路易斯·羅德里格斯·薩帕特羅的視角》。

    茱莉婭·納瓦羅的第一部作品《耶穌裹屍布之謎》是2004年西班牙語文壇上的一顆奪目的明星,該書迄今為止已經印刷了第二十版,售出了五十余萬冊,被翻譯為十七種語言文字,而《泥板聖經》自出版以來,單第二版就已銷售27萬冊,可想而知它的受歡迎程度。

  • 斯圖亞特·內維爾

    斯圖亞特·內維爾

    愛爾蘭(1972-)

    斯圖亞特·內維爾(Stuart Neville)曾經當過音樂家、作曲家、教員、推銷員、電影後備演員、麵包師、一肩雙挑的愛爾蘭喜劇家。他在《不法之徒》(Thuglit)、《電子規格》(Electric Spec)、《每日小說》(Every Day Fiction)上發表過短篇小說。

    其處女作《十二》(The Twelve)(在美國以《貝爾法斯特魅影》(The Ghosts of Belfast)之名出版),曾贏得2010年《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偵探及驚悚小說獎和驚奇獎最佳處女作獎(Spinetingler Award for Best First Novel),同時被《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和《洛杉磯時報》(LA Times)提名為2009年度最佳犯罪小說之一。作者曾入圍過多種獎項,其中包括安東尼最佳處女作獎(Anthony Award for Best First Novel)、巴瑞獎(Barry Award)、麥克維提獎(Macavity Award)、迪莉斯獎(Dilys Award)及愛爾蘭犯罪小說圖書獎(Irish Book Awards Crime Novel of the Year)。斯圖亞特曾撰寫過三部廣受好評的系列作品:《勾結》(Collusion)、《失竊的靈魂》(Stolen Souls)和《最後的沉默》(The Final Silence)。

    斯圖亞特的前四部小說都曾入圍過柴克斯頓年度老牌詭異犯罪小說獎(Theakstons Old Peculier Crime Novel of the Year),他的第四部小說《繩梯》(Ratlines)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窩藏在愛爾蘭的納粹分子的故事,曾入圍英國犯罪作家協會(CWA)頒發的伊恩•弗萊明鋼匕首獎(Ian Fleming Steel Dagger),目前正準備搬上電視熒幕。

    斯圖亞特的小說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其中包括德語、日語、波蘭語、瑞典語和希臘語等。《貝爾法斯特魅影》(The Ghosts of Belfast)的法語版——Les Fantômes de Belfast——曾贏得Le Prix Mystère de la Critique du Meilleur Roman Étranger和Grand Prix du Roman Noir Étranger。

    他現居北愛爾蘭的阿爾馬,出任一家多媒體設計公司的合伙人。

  • 雫井修介

    雫井修介

    日本(1968-)

    雫井修介(SHUSUKE SHIZUKUI)1968年出生於愛知縣。專修大學文學系畢業。2000年,以獲得第四屆新潮推理俱樂部獎作品《光榮一途》出道。著有《虛貌》、《踩亂白銀》和《火粉》等。2006年一改寫作路線,發表首部手機戀愛小說《塵封的筆記本》,刊載期間,點閱人數突破一百萬人次,獲得極大的迴響。為近來備受矚目的大眾小說家。

  • 尤·奈斯博

    尤·奈斯博

    挪威(1960)

    尤·奈斯博(Jo Nesbø,1960年3月29日-),北歐犯罪小說天王,挪威史上最暢銷的作家,每一部作品都是挪威圖書暢銷排行榜冠軍。他拿過北歐的所有犯罪小說大獎,包括玻璃鑰匙獎、挪威史上最佳犯罪小說獎、書店業者大獎等,還獲得英國國際匕首獎和美國愛倫·坡獎提名,作品被翻譯成40種語言,在50多個國家出版,全球銷量突破2500萬冊。

    奈斯博曾是挪威知名的搖滾歌手,白天任職于金融業,利用晚上和周末時間演出。不久,他考得金融分析師執照,被挪威最大的證券公司高薪挖走。然而工作和樂團越來越難以兼顧,瀕臨崩潰的奈斯博決定休半年長假。他帶著筆記本電腦,跳上飛機,前往澳大利亞,在那裡寫下了日後讓自己聲名大噪的「哈利·霍勒警探」系列的第一部。

    奈斯博受到英美犯罪小說名家一致推崇,邁克爾·康奈利稱讚他是「我最喜歡的驚悚作家」。評論家普遍認為,奈斯博可與丹尼斯·勒翰、詹姆斯·艾爾羅伊、邁克爾·康奈利、伊恩·蘭金、雷蒙德·錢德勒等名家相提並論,稱他是「挪威犯罪書寫的畢加索」;德國《明鏡》周刊則贊他為「斯堪的納維亞的奇迹」。他的讀者族群廣泛,涵蓋純文學、冷硬推理、黑色小說,以及通俗驚悚小說愛好者。

  • 內爾·諾伊豪斯

    內爾·諾伊豪斯

    德國(1967-)

    內爾·諾伊豪斯(Nele Neuhaus),德國最受歡迎的推理小說作家之一。

    1967年生於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敏斯特市,在陶努斯區一帶成長,從小就熱愛在筆記本上寫故事。大學攻讀法律、歷史與德國文學,曾任職廣告公司。

    婚後,內爾上午在丈夫的肉品廠工作,下午照顧賽馬,只能利用夜裡的時間寫作。內爾自費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並利用丈夫的物流渠道送書,結果作品銷售火熱,書店和出版商又主動找上門來。

    內爾以刑警奧利弗和皮婭為主角的系列偵探小說,以德國陶努斯地區為背景,所以在當地極受歡迎,在聖誕節期間,賣得比《哈利·波特》還好,開啟了德國出版界的「內爾奇迹」。目前,該系列已經售出30餘種語言版權,在日韓尤其受歡迎。

    內爾熱衷慈善,成立了自己的基金會,幫助青少年提高閱讀、寫作和語言能力。

  • 牛哥

    牛哥

    中國(1925-1997)

    牛哥(1925年-1997年),本名李費蒙,生於香港九龍蒲崗村,擅長寫小說與畫漫畫,因出生於牛年之故,故取筆名為牛哥。他在年輕時曾為抗日當過間諜,而這項際遇也使得他日後在寫小說時有所幫助。牛哥的作品記錄了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台灣社會,反映了社會的現實情況。他的著名作品有牛伯伯(漫畫)、牛小妹(漫畫)、職業兇手(小說)、賭國讎城(小說)等。其中賭國讎城曾多次搬上銀幕,堪稱李費蒙最著名的代表作。

    牛哥在1949年結婚來台,1955年結束了第一次婚姻,1958年與牛嫂(馮娜妮,其父為馮庸,與張學良是至交)結婚,1962年時開始收授徒弟,但並不收取學費。在1980年代時,他發起了「漫畫清潔運動」,以抗議「漫畫審查制度」對於台灣漫畫家創作的打壓,也因如此,他與政府機關和出版社開始了長達四年的官司,在這四年裡,牛哥的創作都停止了,但最終於1985年獲得了勝訴,使之後台灣新一代的漫畫家(如朱德庸、敖幼祥、鄭問等)可以有出頭的機會。

    從1966年起,牛哥開始負責《大華晚報》漫畫版的編輯工作,直到1987年該報停刊為止,他才放下這個編務工作。此漫畫版經營了二十年,對於台灣的漫畫發展具有貢獻。

  • 羅納德·A·諾克斯

    羅納德·A·諾克斯

    英國(1888-1957)

    羅納德·A·諾克斯(Ronald Arbuthnott Knox,1888.12.17—1957.8.24),曼徹斯特主教之子,畢業於牛津大學。一九一七年加入天主教會,一九一九年起擔任天主教神父,編譯了「諾克斯版」《聖經》。一九二五年開始推理小說創作,先後發表了《陸橋謀殺案》、《三個水龍頭》、《閘邊足跡》、《筒倉陳屍》、《死亡依舊》、《雙重反問》等推理小說,都是布局奇特、風格幽默的「遊戲化」經典之作。同時,諾克斯非常注重推理小說理論研究,享有「福爾摩斯學之父」稱號。一九二八年,他制定了「推理十誡」,明確規範了推理小說的創作規條,是推理小說史上先知式的人物。

    羅納德·諾克斯在英國偵探小說歷史上佔據了一個相當特殊的位置。他是第一個將研究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提到學術高度併發揚光大的人,他也是最早嘗試為偵探小說創作制定規條的人。當然諾克斯自己也撰寫了幾部偵探小說。雖然在人物性格、節奏步調上未見得是上佳作品,但是布局奇詭、文字優雅、娛樂趣味十足,也能躋身經典名作行列。

    1888年2月17日,羅納德·阿巴斯諾特·諾克斯出生在一個牧師家庭。他的外祖父托馬斯·弗蘭徹牧師博學多才,身為英國國教牧師在印度服務多年,後來被委任為教區主教。諾克斯的父親埃德蒙·諾克斯擔任過曼徹斯特主教。可惜母親去世很早(1891年去世),一生都在為八個孩子忙碌,而諾克斯是她最小的孩子。

    雖然母親早亡,但是諾克斯的兒時生活還是相當平靜。他的父親開朗和善,兄長姐姐帶著小諾克斯嬉戲玩耍,他們還編輯一份家庭報紙,常常討論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故事。諾克斯的四個兄長在各自領域都名聲卓著:埃德蒙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擔任過《笨拙》雜誌的主編;戴利文是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好友,二戰期間在英國情報部門工作,對密碼很有研究,在破解德國密碼中扮演重要角色;威爾弗雷德是國教牧師以及聖經學家,撰寫過不少聖經研究專著。

    諾克斯進入了伊頓公學,在那裡他因為聰明、幽默而頗受歡迎。後來他進入牛津貝列爾學院學習,他是討論組和辯論協會的常客,顯露出文學和口才方面的天分。1910年,他成為三一學院學生,並且開始為將來擔任英國國教牧師做準備。

    1911年,在在三一學院格里芬俱樂部的一次聚會上,諾克斯發表了一次演講,名為《歇洛克·福爾摩斯的文獻研究》。後來這篇文章發表在1912年的《藍皮書》上,還收入他自己的文集《諷刺隨筆》(1928)。諾克斯模仿十九世紀文本分析流派的風格,以一種帶有戲謔風格的手法研究福爾摩斯作品,解釋了為何會在華生的福爾摩斯記錄中發現那麼多「嚴重的矛盾之處」。諾克斯認為,早期的故事,比如《血字的研究》和《紅髮會》是真品,而《歸來記》——1891年發表《最後一案》之後的作品——實際上是偽作,那些都是身無分文、經常酗酒的華生「刻苦研究」的結果,華生「不得不依靠虛構聳人聽聞的案件為生,過去他都是忠實記錄的」。諾克斯的這篇論文在福爾摩斯的信徒眾引起極大反響,將其看作福學研究的基石。柯南·道爾在1912年寫信給諾克斯,表達他的「驚訝」——「竟然有人花這樣大力氣來研究這些東西」,同時承認諾克斯在福學方面的知識遠超過他自己。柯南·道爾寫道:「我很高興,你沒有發現更多的矛盾之處。」三十年之後諾克斯本人對自己的這篇文章如此受到追捧也相當驚訝——甚至不解。他在一封信中寫道:「我不能忍受那些有關歇洛克·福爾摩斯的書。可我自己就是始作俑者,這實在讓我鬱悶。」

    1912年諾克斯成為英國國教牧師,在三一禮拜堂擔任牧師。但是1917年他認定英國教會站不住腳,轉而進入羅馬教會。1919年他被任命為天主教牧師。同年,他在赫特福德郡的聖埃德蒙神學院擔任教師。1926年,他成為牛津天主教牧師,任職期間他又大量的時間研究與創作。實際上,那時諾克斯已經小有名氣,他出版了《鬆散的石頭》(1913)、《精神敘事詩》(1918)等。

    諾克斯開始創作偵探小說的初衷是為了補貼收入。在其處女作《陸橋謀殺案》(1925)中,四個愛開玩笑有好裝模作樣的傢伙調查一樁殺人案件。這本書其實是帶有某種諷刺偵探小說的意味,就好象E·C·本特利的《特侖特最後一案》(1913)。可是一經發表好評如潮,而且成功大賣。《星期六文學評論》就讚賞說:「情節合理,富有魅力且輕鬆幽默。」《紐約時報》則評說道:「《陸橋謀殺案》中羅納德·諾克斯設計的偵探情節,或許除了結尾堪稱完美。」因為諾克斯直到最後一章才揭開兇手的身份,《泰晤士報》上便說,他「破壞了偵探小說創作不成為的慣例」,直到小說結尾「才讓警察對真兇提出控告」。

    在1920年代,許多偵探小說的評論家和作家——包括諾克斯、G·K·切斯特頓、多蘿西·L·塞耶斯等等——都嘗試讓偵探小說創作中那些不成文的慣例變成大家都必須遵守的規條。在為《1928年最佳偵探小說》所撰寫的序言中,諾克斯制定了他認為可以促進公平解謎的十條法則,史稱「推理小說十誡」。

    接下來的一本書《三個水龍頭》(1927),諾克斯就很好的履行了自己制定的十誡。被害人是一位富有的工業家,他在一家鄉村旅館中瓦斯中毒而死。調查這樁命案的則是諾克斯筆下最受歡迎的名偵探——麥爾斯·布萊頓。這位布萊頓偵探不是警方偵探,也不是私家偵探,而是就職于「難以言喻保險公司」的調查員。這家保險公司名稱古怪,但是規模龐大,特別以承接高風險高保費的業務著稱。書中描述布萊頓「三十齣頭,身材魁梧,脾氣好,稍微有些沒精打采」。和之前的《陸橋謀殺案》一樣,諾克斯敘事比較緩慢,總是愛嘮叨,甚至有時還打斷故事情節,插入一些輕鬆幽默的評論。因此,《三個水龍頭》開頭,我們看到的不是案件而是布萊頓的生活:「該怎麼說呢?他的生活就是他的妻子。我知道——我知道讓你的偵探結婚是個錯誤。但是這不是我的錯。」一次大戰期間,布萊頓曾經在英國情報部門工作,那時他被年輕的安吉拉所迷倒,於是閃電結婚,沒想到婚姻還很幸福。

    布萊頓在諾克斯的其他幾部偵探小說中也有出場。《閘邊足跡》(1928)講述了一樁失蹤案。兩位堂兄弟泛舟在泰晤士河下游,一位中途離開,另一位卻在河上失蹤不見,因為涉及大筆遺產布萊頓便深入牛津調查疑蹤。《筒倉屍體》(1934)一書,他調查一樁發生在遊戲過程中的死亡事件。《筒倉屍體》是最能代表諾克斯作品風格的小說,將他的遊戲精神發揮到極致,而且強調公平解謎。《星期六文學評論》說它包含了「離奇的案件、動作場面、妙語連珠的對話還有讓人驚訝的結局」。

    《仍然死亡》(1934)中布萊頓調查的是一樁車禍案。一位年輕人駕駛新式運動賽車撞死了園丁唯一的孩子。《芝加哥論壇報》評價道:「聰明且好心的諾克斯神父不知道如何寫一個真正的騙子,但是他知道如何寫(偵探小說),這篇故事……有趣、流暢而且謎團重重,遠超過一般水平的謀殺故事。」諾克斯的下一部小說《雙重反間》(1937),布萊頓陷入一場尋寶遊戲中。有評論家指出這部書中諾克斯在旁枝末節上著墨太多。或許諾克斯開始厭倦創作偵探小說了,而且他的主教一直認為牧師創作犯罪題材作品是很不體面的事情。此後諾克斯便擱筆不再創作偵探小說了。

    後來,諾克斯將自己在文學方面的天分發揮到翻譯《聖經》上,重新翻譯了《新約全書》和《舊約全書》。1957年8月24日,諾克斯因為肝癌去世。在諾克斯去世半個多世紀的今天,再來看他對偵探小說的貢獻,不能不感嘆其地位之崇高。他投身偵探領域的時間並不長,卻留給後人相當多的財富。他是福爾摩斯學術研究的帶頭人,他是黃金時代偵探小說理論的奠基人,當然,他也是最優秀的偵探小說作家之一,創作出了至少三部經典作品(《陸橋謀殺案》、《閘邊足跡》和《筒倉陳屍》)。

  • 鯰川哲也

    鯰川哲也

    日本(1919-2002)

    鯰川哲也(1919年2月14日-2002年9月24日),本名中川透,日本的推理小說作家。

    1919年2月14日出生於東京。父親曾任職于日本侵略東北時期偽滿洲國滿洲鐵路株式會社的測量技師,小學時和父親一起渡海到偽滿州國,于中國大連長大,並畢業於北滿洲的札蘭屯中學;日本戰敗后回國,日本拓殖大學商學院畢業。戰後得肺病,療養中開始創作推理小說。

    昭和二十三年(1948年)一月,處女作《月魄》以那珂川透名義的筆名在《岩石》發表,后又以薔薇小路棘麿為筆名發表短篇推理小說《蛇與豬》。之後以中川純一、中川透等多個筆名發表短篇推理小說。

    昭和二十五年(1950年),《寶石》的長篇小說百萬圓徵文,鯰川哲也以中川透為筆名所寫的長篇推理小說《彼得洛夫事件》以第一名入選,該小說以日本殖民中國東北時期,大連一俄羅斯富翁彼得洛夫被殺為契機,展開了滿洲鐵路時刻表的推理,是日本首部關於滿洲鐵路的時刻表推理小說,更是鯰川哲也的首部長篇;在本書中首度出場的鬼貫警部成為作者筆下最重要的偵探。但由於事後主辦方《寶石》雜誌只兌現了部分獎金,引起了作家的強烈不滿,從此鯰川哲也與《寶石》雜誌關係惡化,他的作品也被這個當時最大的推理小說雜誌封殺。雖然此後沉寂了一段時間,但仍輾轉發表了《咒符再現》《碑文谷事件》等多部鬼貫警部探案系列。

    昭和二十九年(1954年),鯰川哲也發表了貿易商人星影龍三系列的第一部作品《紅色密室》,得到偵探作傢俱樂部獎候補(鯰川哲也塑造的貿易商人星影龍三,最初出現於昭和二十七年,即1952年的鬼貫警部探案長篇《咒符再現》中)。

    昭和三十一年(1956年)講談社的大手筆《新作偵探小說全集》開始運行,其第十三卷是面向社會徵集新人的作品。鯰川哲也以鬼貫警部系列長篇時刻表推理傑作《黑色皮箱》應徵,在與藤雪夫的《獅子星座》、鷲尾三郎的《棲身酒藏的狐》展開了爭鬥后,最終一舉奪得了這第十三把交椅。從這部作品開始,作者使用了鯰川哲也這個名字,以後再也沒變過,因此本書也常被人稱作是鯰川哲也的「真正的出道作品」。

    1957年,經營狀況惡化的「寶石」雜誌,為了重振雄風,聘請了江戶川亂步擔任主編,鯰川哲也與「寶石」雜誌也盡釋前嫌,作家之路開始通暢。此後作者也連續發表了被視為其推理小說最高峰的《紫丁香莊園殺人事件》《白樺庄殺人事件》等精彩本格長篇傑作,在這些小說中活躍的貿易商人星影龍三也成為繼鬼貫警部後作者筆下最精明的神探。

    昭和三十五年(1960年),鯰川哲也以《黑色的天鵝》《憎惡的化石》兩部鬼貫警部系列長篇得到第十三回日本偵探作傢俱樂部獎。之後作品較少,但是仍專註于推理之著作。較具代表性的有《里拉庄事件》《鞭屍》《死之風景》《砂之城》等。五十年代以後,表示將編輯詩集,發掘、介紹被埋沒的作家。

    在日本本格推理小說不景氣的年代里,鯰川哲也始終堅持理想,為本格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1975年時,鯰川哲也推動「幻影城」雜誌社發起了《尋求幻之偵探作家》的計劃。1988年,為了抗衡亂步獎和橫溝獎對社會派的垂青,東京創元社設立獎項「鯰川哲也與十三個謎」鼓勵本格創作,這次奪得第十三把交椅的是今邑彩。1990年又設立了以鯰川哲也為名、一年一度的新人獎項,這個獎項原本便是1988年「鯰川哲也與十三個的謎」的延續,由於它的授獎對象主要是具備本格風格的作品,因此從而出道的作家絕大部份屬於新本格派,當中最為人矚目的可算是曾入選首屆佳作獎的二階堂黎人了。1991年發表了三番館調酒師系列短篇《莫扎特的搖籃曲》后,再未有作品問世。

    2002年9月24日的下午五時許,鯰川哲也在神奈川縣鎌倉市的病院因病逝世,享年83歲。

  • 寧航一

    寧航一

    中國(1981-)

    寧航一(1981年-)本名寧航,是中國大陸一位懸疑小說作家。1981年11月12日

    出生在四川省宜賓市一教師家庭,父母皆是教師,父親曾任宜賓市八中校長。

    寧航一從1999年至今一直從事懸疑、驚悚、推理、恐怖類小說創作,被譽為「中國第一懸疑小說作家」、「中國的希區柯克」;

    作品多次在國內各知名雜誌和新浪網讀書頻道等大型網站發表(新浪讀書懸疑類綜合排名前五位),並被翻譯成英文刊登于外文雜誌,受到讀者一致好評;

    長篇小說《四人夜話》參加新浪網舉辦的「第四屆推理原創大賽」點擊量超過三百萬,獲得特別獎,人氣排在前三位,被重磅推薦多次,並被國內幾百家網站轉載;

    《夜話》一書出版后引起讀者廣泛關注和追捧,寧航一被媒體譽為「新銳懸疑大師」,著名作家南派三叔稱讚寧航一為「與香港奇人倪匡相比肩的懸疑小說作家」;

    2006年,小說《黑色秘密》被改編成文字解謎類遊戲;

    2007年,小說《吠犬》被改編為懸疑驚悚電視劇;

    小說《迪奧的世界》發表后,被多家雜誌轉載,小說內容引起讀者各種猜測,並有人聲稱找到了小說中所寫的那幅可怕的名畫,一時成為爭議話題;

    2010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末日預言》中涉及到的大預言師馬爾斯·巴特和那些神秘的預言詩一度成為公眾熱門話題;

    作者現為專職作家和影視編劇。

  • 南派三叔

    南派三叔

    中國(1982-)

    南派三叔是徐磊的網名。浙江嘉善人,曾就讀於嘉善高級中學,畢業於浙江樹人大學。之前在網路上做過的事情多了,基本上是靠網路吃飯,唯獨沒敲過字,生活經歷極度無聊。大學之前屬於隱形人物,嚴重口吃,幾乎不敢和人說話,大學(浙江樹人大學)之後突然好了,竟然還去參加辯論賽。白天全部時間放在生意上,寫作放在晚上。休閑就是看看雜書,什麼書都看,字典都一個字一個字看完,不一定會一直寫作,但是起碼會把一本寫完。

    徐磊非專業作家,是外貿公司職員,曾做過廣告美工、軟體編程、國際貿易等諸多行業。2006年外貿行情滑坡,他開始在網上進行文學創作,並由此寫出《盜墓筆記》系列。

    徐磊說,寫書是一個「發泄和享受」的過程,而出書則是一件頭疼的事,所以好多的出版中介找上門來要書稿,他硬是沒給。「總覺得他們都是騙人的,我還是相信『起點』中文網推薦的一家出版社,他們給出的條件也挺合理。」而且他說自己因為不太懂影視方面的事情,所以凡是想把他小說改編成影視劇的公司找到他時他也都拒絕了。「南派三叔」稱自己寫《盜墓筆記》寫出了憂鬱症,剛開始寫是為了好玩,因為做外貿生意非常煩瑣,為了放鬆,在小說里給自己寫了一個美好的願望,出書只是為了讓父母高興。「我故事里那個冷靜的小吳是個無欲無求的人,那才是我最好的生活狀態」。

  • 南懷瑾

    南懷瑾

    台灣(1918 -)

    南懷瑾先生1918年誕生於浙江溫州樂清一個世代書香之家,抗日戰爭時期投筆從戎。后赴台灣執教,執教於台灣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又遠赴歐美國、歐洲等地,考察講學。門生弟子遍天下。先生長期精研國學,讀書數十萬卷,于佛、道、佛皆有精深造詣,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諸學,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理解,學貫中西,著作等身,堪稱一代宗師,在中西文化界有巨大聲望。

    南懷瑾先生關心國家統一、民族振興大業,一生致力於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年來,以望九高齡,仍奔走各地,建立學堂,講解傳授,為弘揚、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粹盡心儘力,其成就貢獻,舉世稱譽;其執著精神,感人至深。

  • 那多

    那多

    (-)

    曾經是一名國家公務員的那多,因為對睡懶覺的迫切生理需要,跳槽到了媒體,成為一名記者。而等到懶覺睡厭的時候,那多又對記者這項最自由的工作感到不自由,所以只好辭職在家一心寫作。由於向來想像力豐富,夜晚穿梭在一個個夢境之間,一切真實在那多腦中都會形成奇幻的映射,而新聞記者寫文章卻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一絲不苟,強烈的反差終於在某一天找到突破口,火山般噴發出來,變成一個個神奇的故事。 新奇的幻境在那多腦中不斷形成,有的神秘而詭異,於是有了「那多靈異手記」;有的荒誕而搞笑,於是有了《那多三國事件簿》;有的在宿命中上演著令人蕩氣迴腸的愛情,於是有了《星座愛情小說》。那多變幻著角色,在各個幻境間跳躍,不亦樂乎。對許多一輩子只有一兩次風格突變甚至一個風格到老的作家來說,這是不可思議的,而對於那多來說,卻是天賦和激情的自然流露。 那多對自己的作品只有一個要求:好看。對那多而言,只要讀者覺得好看,已經足夠。

  • 尼采

    尼采

    德國(1844 - 1900)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著名德國哲學家。1844年尼采出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一個鄉村牧師家庭。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著波蘭貴族血統併為此而感到自豪。1865年,尼采進入萊比錫大學攻讀古典語言學,並開始接觸叔本華的哲學思想。這些思想後來成為尼采哲學思考的起點。1869年,年僅25歲的尼采被聘為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1879年,尼采辭去了巴塞爾大學的教職,開始了十年的漫遊生涯,同時也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期。1889年,長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於無法忍受長時間的孤獨,在都靈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馬夫虐待的馬的脖子,最終失去了理智。1900年,尼采與世長辭,享年55歲。

  • 倪匡

    倪匡

    香港(1935 -)

    倪匡(1935年5月30日-),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鎮海,著名小說家。原名倪聰,字亦明。1957年到香港,作過工人、校對、編輯,自學成才,成為專業作家。他寫作面十分廣闊,眾體皆備,小說則包括偵探、科幻、神怪、武俠、言情各種。寫作速度也十分驚人,每小時可寫八千字,曾同時為12家報紙寫連載。武俠小說以《六指琴魔》為代表, 想象奇特,也曾在金庸出國期間代寫《天龍八部》連載(這一部分後來金庸改寫時刪去了)。倪匡先生的作品範圍極廣,包括武俠、科幻、奇情、偵探、神怪、推理、文藝等各類型的小說、雜文、散文評論、劇本。金庸評價倪匡先生為:無窮的宇宙,無盡的時空,無限的可能,與無常的人生之間的永恆矛盾,從這顆腦袋中編織出來……

    1951年,倪匡初中畢業后以十六歲半之齡進入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受訓三個月, 自華東人民革命大學「畢業」后,繼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公安幹警,並先後參与「土地改革」、「治理淮河工程」后至蘇北、內蒙古墾荒,足跡並遠至東北大興安嶺。在內蒙古時因破壞公共交通設施(為方便個人玩樂,利用嚴冬冰封河道,將一座木橋拆毀充作燒火木柴)被懷疑為「反革命」,接受隔離調查。

    1957年,倪匡偽造多種公章、證件、介紹信由內蒙古畏罪潛逃至廣州,七月間叛逃偷渡至澳門再逃進英控香港。從此,因逃犯身份再也沒有回過神州大陸。初至香港時曾在夜校讀書,因而勾搭了倪夫人,李果珍女士。倪匡最初在染廠里做雜工,並開始投稿《真報》,后被《真報》錄用,先後任工友、校對、助理編輯、記者與政論專欄作家(筆名為衣其)。

    1957年底,倪匡第一篇有關「土改」的小說《活埋》在香港工商日報發表。第一篇發表的散文是《石縫中》。第一本小說是《呼倫池的微波》(創作於五十年代末,背景為蒙古草原)。

    1958年,倪匡開始寫武俠小說,筆名為岳川。

    1959年,倪匡與李果珍女士結婚,現有一女(倪穗)、一子(倪震)。后大部份時間乃是自修,算得上沒有正式接受過學校教育。

    1962年,倪匡于查良鏞(金庸)的鼓勵下,開始用筆名「衛斯理」寫小說。第一篇小說名為《鑽石花》,在《明報》副刊連載。至第四篇小說《藍血人》起,衛斯理系列小說正式走向科幻系列。(《藍血人》一書於二零零零年入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成為倪匡科幻小說的代表著作)。

    60年代末,武俠影片大行其道之際,倪匡轉而從事劇本創作。十多年間,所寫劇本不下數百部,代表作有張徹導演的《獨臂刀》。

    1972,衛斯理系列小說《新年》發表后,倪匡暫停衛斯理系列小說的創作,時間長達六年。

    1978年,衛斯理系列小說《頭髮》發表,被評為最受香港青年歡迎的小說。倪匡此後又回到了科幻小說的創作道路上。

    1986年復活節,倪匡在台北一家教堂中受洗(不過仍然肯定上帝就是外星人)。原因是與牧師禱告后,治好了多年以來的酒癮。近些年來他篤信基督,頻頻在香港及台灣作見證。

    1987年,倪匡與梁小中(石人)、哈公、黃維梁、胡菊人、張文達等發起成立香港作家協會,並出任會長。

    1992年秋,衛斯理系列小說《運氣》發表后,倪匡移居美國三藩市新唐人埠,居所甚似一個多士壚。閑時在家裡種花養魚,如蔓陀蘿及神仙魚等。他笑稱洗手間可以看到金門橋,所以作了一句詩:「舉頭看金門,低頭看『小鳥』」。移民后的倪匡生活優哉游哉,自稱廚藝第一、園藝第二、文藝僅是第三。

    2012年獲得第31屆香港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諾索夫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諾索夫

    俄羅斯(1908 - 1976)

    俄羅斯著名作家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諾索夫(1908-1976)出生在一個演員家庭,1932年畢業於電影學院。畢業后擔任電影導演,同時從事兒童文學創作。1951年開始專攻寫作。諾索夫的作品幽默,詼諧,充滿情趣,具有極強的可讀性。他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以全不知為主人公的童話三部曲——《全不知游綠城》《全不知游太陽城》《全不知游月球》,這三部童話都曾榮獲蘇聯俄羅斯克魯普斯卡婭國家獎。

上一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