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藏書

作者 - O

  • 約翰·歐文

    約翰·歐文

    美國(1942-)

    約翰·歐文(John Irving,1942年3月2日-),當代文壇無可爭議的小說宗師,被公認為在世作家中數一數二的角色。他的作品在贏得文壇推崇的同時深受大眾喜愛,被翻譯成35種文字,在世界各地的書店裡面幾乎都能買到。評論界認為歐文是罕見的承襲了現實主義文學精髓的作家,將他譽為「狄更斯再世」。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表示,歐文是自己的文學偶像。他曾將歐文作品譯介到日本,採訪過歐文,還與歐文在紐約中央公園一同慢跑。

    歐文作品三次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1980年憑藉《蓋普眼中的世界》摘得桂冠。

    《絞河鎮的最後一夜》的構思時間比歐文的任何一部作品都要長,持續二十多年。直到歐文偶然聽到鮑勃·迪倫的Tangled Up In Blue,才真正開始動筆。

    無論是作家身份、教育背景還是人生經歷,主角丹尼爾的身上都明顯有著歐文的影子,就更深層次的心理意義而言,這是歐文的一本自傳體小說。頗為有趣的是,《絞河鎮的最後一夜》寫於2009年,10年後,歐文和本書主角丹尼爾一樣,選擇加入加拿大國籍,並定居多倫多。

    1999年他憑藉《蘋果酒屋的規則》的劇本獲得第7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

  • 奧爾罕·帕慕克

    奧爾罕·帕慕克

    土耳其(1952 -)

    奧爾罕·帕慕克被認為是當代歐洲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是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學巨擘。出生於伊斯坦布爾,曾在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主修建築。於2005年榮獲德國書業和平獎,2006年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他的作品曾獲得歐洲發現獎、美國外國小說獨立獎、都柏林獎等等。其中,《白色城堡》是帕慕克1985年出版第一本歷史小說,這本小說讓他享譽全球。本書榮獲1990年美國外國小說獨立獎。

    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06.07~ )被認為是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學家之一,是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壇巨擘。出生於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主修建築。於2005年榮獲得德國書業和平獎,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他的作品曾獲得歐洲發現獎、美國外國小說獨立獎、都柏林獎等等。其中,《我的名字叫紅》獲得了包括法國文學獎、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和都柏林文學獎在內的歐洲三大文學獎項。他的作品已被譯成40多種語言出版。文學評論家把他和普魯斯特、托馬斯·曼、卡爾維諾、博爾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師相提並論。

     《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於2005年榮獲德國書業和平獎,帕慕克因此書獲當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 歐陽應霽

    歐陽應霽

    香港(-)

    歐陽應霽,一個不甘心因此也不容易被標籤定位的創作人。

    時而塗鴉漫畫荒謬奇情一心造反,時而登堂入室訪親會友大做文章,或者駐守廚中舞刀弄叉飲飽食醉,或者離家出走天南地北浪蕩終日。

    自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獲取榮譽學士及哲學碩士以來,長期對現代家居生活及建築設計潮流觀察研究,大量撰寫相關評論推介文章,發表于大陸港台報章雜誌。出版有生活寫作系列《一日一日》《尋常放蕩》《兩個人住》《回家真好》及《設計私生活》。文字寫作以外同時熱衷漫畫創作,出版有《我的天》《愛到死》《小明》《三七二十一》《我的天使》等等漫畫系列及專集。

    始終迷戀文字和圖像,願意在兩者的微妙關係中糾纏成長,矢志做個貪心的,快活的,認真的跨媒體導遊。

    歐陽應霽是一個多面手,漫畫家、小廚師、精品店老闆、室內設計師……很難明白他的時間如何分配。問他愛港理由,他說﹕「選擇留下,是因為蛇王二的腊味糯米飯加兩條蛇汁浸腸加﹗」還有,機場快線列車大使的親切笑容、檀島的奶茶菠蘿油、翠華的咖喱石斑米……多面手的答案原來也是多面化。

    選擇留下來,是因為隨時可以離開,意思是,至少香港人還可以自出自入,可以站在不同角度、不同位置,審視自己跟香港的交纏愛恨。

    歐陽應霽說﹕「到底還是不甘心,總得盡最後一點力,為生我長我育我的香港做點什麼。」

  • 華盛頓·歐文

    華盛頓·歐文

    美國(1783-04-03 - 1859-11)

    華盛頓·歐文是美國著名作家,他於1783年4月3日出生在紐約一個富商家庭。歐文從少年時代起就喜愛閱讀英國作家司各特、拜侖和彭斯等人的作品。中學畢業后,他遵從父命在律師事務所學習法律,但他的志趣卻在文學方面。1802年,19歲的歐文在《早晨紀事報》上發表了幾篇書信體散文,嶄露頭角。後來他因病赴歐洲休養,遊歷了法國、英國和義大利,作了大量旅途筆記,為以後的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1809年,他的第一部作品《紐約外史》以「迪德里希·尼克博克」的筆名出版。這是一部具有獨特風格的詼諧之作,充分顯露出歐文的幽默才能。《紐約外史》出版后,歐文便成為紐約文壇風靡一時的人物。在這之前,美國雖然獲得獨立已有三十余年,但在文學方面卻始終未能擺脫英國的束縛,創作出足以代表這個新興資產階級共和國的作品來。歐文運用本國題材寫出的《紐約外史》這部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對於促進美國民族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1815年,歐文再度赴英。他游遍英國的名勝古迹,懷著對英國古老文明的仰慕和對從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嚮往,寫出了著名的《見聞札記》和風格類似的《布雷斯勃列奇田莊》。《見聞札記》是歐文的代表作,包括小說、散文、雜感等32篇,以幽默風趣的筆調和富於幻想的浪漫色彩,描寫了英國和美國古老的風俗習慣以及善良淳樸的舊式人物。這部作品在英國出版后,受到歐美文學界的高度重視,奠定了歐文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1826年,歐文到西班牙搜集了許多有關哥倫布的珍貴資料,遊歷了格拉納達的名勝,並在阿爾罕伯拉宮逗留了將近三個月。這一切激起了他對研究西班牙歷史的興趣。1929年前後,他寫了三部有關西班牙的著作:《哥倫市傳》、《攻克格拉納達》和《阿爾罕伯拉》。在這些作品中,歐文以講故事的形式,揭露了統治階級的驕奢淫逸,歌頌了摩爾人為追求自由幸福而進行的鬥爭。寫了《阿爾罕伯拉》之後,歐文的創作熱情便衰退了。1832年,他回到了闊別17年的祖國。他的晚年,除了當過幾年美國駐西班牙公使外,絕大部分是在家鄉度過的。1859年11月28日,歐文與世長辭。美國人民為了懷念這位在文學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作家,在紐約下半旗致哀,而歐文的許多優秀作品則被人們傳誦至今,成為珍貴的文學遺產。他本人更被尊為「美國文學之父」。

  • 區適子

    區適子

    廣東順德(-)

    區適子,字正叔。宋末縣境鮀洲(今廣東順德陳村鎮登洲村)人。

    幼爽邁,能文詞,以博學多才聞名鄉里,人稱「登洲先生」。入元不仕,曰:「吾南人操南音,安能與達魯花赤俯仰耶。」[1]。一說童蒙課本《三字經》為其所撰。[2]

    【註釋】

    1 康熙年間出版的《順德縣誌》卷二十二的二十一條

    2 明代黃佐《廣州人物傳》卷十,明末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一,清代惲敬《大雲山房記》卷二,都以為《三字經》作者應是宋末區適子。

  • okapi

    okapi

    北京(-)

  • 歐宗智

    歐宗智

    台灣(-)

    歐宗智

    春衫猶濕 作者

  • 歐·亨利

    歐·亨利

    美國(1862.9.11 - 1910.6.5)

    1862年9月11日,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歐·亨利(O.Henry)出生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一個小鎮。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出身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醫師家庭。父親是醫生。15歲在叔父的藥房里當學徒。五年後去得克薩斯州一個牧場放牛。1884年後做過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和銀行出納員。1896年,銀行發現缺少一小筆款子,歐·亨利因涉嫌被傳訊。他卻取道新奧爾良去拉丁美洲避難。1897年,回國探望妻子,因而被捕,判處5年徒刑。在獄中曾擔任藥劑師,並開始以歐·亨利為筆名寫作短篇小說,于《麥克呂爾》雜誌發表。1901年,因「行為良好」提前獲釋,來到紐約專事寫作。

    他的一生富於傳奇性,當過藥房學徒、牧牛人、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新聞記者、銀行出納員。當銀行出納員時,因銀行短缺了一筆現金,為避免審訊,離家流亡中美的宏都拉斯。后因回家探視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獄,並在監獄醫務室任藥劑師。他在銀行工作時,曾有過寫作的經歷,擔任監獄醫務室的藥劑師后開始認真寫作。1901年提前獲釋后,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

    歐·亨利創作的短篇小說共有300多篇,收入《白菜與國王》(1904)、《四百萬》(1906)、《西部之心》(1907)、《市聲》(1908)、《滾石》(1913)等集子,其中以描寫紐約曼哈頓市民生活的作品為最著名。他把那兒的街道、小飯館、破舊的公寓的氣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頓的桂冠詩人」之稱。他曾以騙子的生活為題材,寫了不少短篇小說。作者企圖表明道貌岸然的上流社會裡,有不少人就是高級的騙子,成功的騙子。歐·亨利對社會與人生的觀察和分析並不深刻,有些作品比較淺薄,但他一生困頓,常與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又能以別出心裁的藝術手法表現他們複雜的感情。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百科全書」。因此,他最出色的短篇小說如《愛的犧牲》(A Service of Love)、《警察與讚美詩》(The Cop and the Anthem)、《帶傢具出租的房間》(The Furnished Room)、《麥琪的禮物》(The Gift of the Magi)、《最後一片藤葉》(The Last Leaf)等都可列入世界優秀短篇小說之中。

    從藝術手法上看,歐·亨利善於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於哲理的戲劇性場景,用漫畫般的筆觸勾勒出人物的特點。作品情節的發展較快,在結尾時突然出現一個意料不到的結局,使讀者驚愕之餘,不能不承認故事合情合理,進而讚歎作者構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動活潑,善於利用雙關語、訛音、諧音和舊典新意,妙趣橫生,以含淚的微笑著稱。他還以準確的細節描寫,製造與再現氣氛。特別是大都會夜生活的氣氛。

    在紐約,由於大量佳作出版,他名利雙收。他不僅揮霍無度,而且好賭,好酒貪杯。寫作的勞累與生活的無節制使他的身體受到嚴重損傷。1907年,歐·亨利再婚。可惜,第二次婚姻對他來說並沒有什麼幸福可言。1910年6月3日,他病倒了。兩天後,即6月5日,與世長辭,死於肝硬化,年僅48歲。

    從題材的性質來看,歐·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以描寫美國西部生活為主;一類寫的是美國一些大城市的生活;一類則以拉丁美洲生活為對象。這些不同的題材,顯然與作者一生中幾個主要生活時期的不同經歷,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三類作品當中,無疑又以描寫城市生活的作品數量最多,意義最大。

    歐·亨利思想的矛盾和他作品的弱點,與他的創作環境有限大關係。即使在他已經成名,受到讀者廣泛歡迎的時候,他的生活也依然經常處於拮据狀態。他曾經直言不諱地說:「我是為麵包而寫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