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藏書

中國歷史

  • 春秋大義2·隱公元年

    春秋大義2·隱公元年

    作者力求從春秋的二百多年中的第一年隱公元年入手,配合《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以及後世學者對《春秋》的形形色色的解讀中,闡釋聖人的微言大義。然而,究竟什麼是聖人的本意?究竟什麼是真正的「春秋大義」?歷代的解讀都是與解讀者的立場、歷史背景、生存環境息息相關。可以說,這部以隱公元年為評述對象而闡發的「春秋大義」,是一部見微知著的中國思想史。

  • 春秋大義·中國傳統語境下的皇權與學術

    春秋大義·中國傳統語境下的皇權與學術

    《春秋》在中國古代長期被尊為政治哲學的至高聖典,並被認為是由孔子親手編撰的儒家經典。但《春秋》以微言大義暗藏褒貶,是非常費解的,尤其是經過歷代經學家的解讀變得越來越蕪雜。那麼《春秋》以及相關經典是如何在兩千年專制社會中發揮實際作用,甚至呼風喚雨的?一貫被當作中國精神的春秋大義,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熊逸從唐朝一樁謀殺案講起,通過大量生動的歷史案例,運用翔實考據和縝密邏輯,一層層揭示了上溯至春秋時代的中國經典文化,包括《春秋》「一經三傳」、《論語》《老子》等,是如何在皇權政治下被扭曲成了權力的工具的。熊逸對數千年的史實和典籍信手拈來,並讓帝王、聖賢、權貴、武將、文士等不同時代的人隔空對話,他也在其中嬉笑怒罵,行文充滿真知灼見,文風輕鬆幽默。當讀者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時,一根綿延兩千多年的線索逐漸纖毫畢現。

    《春秋大義·中國傳統語境下的皇權與學術》的構架,以上千年的縱深探究歷史,不但從中國文化中尋根溯源,還兼涉了西方人類學、宗教學、社會學、心理學,與過去強調「中華文化」的優點與特色不同,作者的著力點在發掘人類文化本源的共同之處,演變的結果和過程或許不同,但蒙昧初期的人類,卻擁有幾乎共同的規範。視野寬了,結論自然出現,如同在太空中看地球,不必用數學推導地球是圓的,就算原始人都看得出來,沒有別的原因,站的高度不同。

  • 北洋裂變·軍閥與五四

    北洋裂變·軍閥與五四

    一個軍人集團的裂變,一個少為人知的五四。

    五四不僅是思想史上的標誌事件,還是政治史中的一個巨大事件場域。學生運動只是五四的表面浪潮,其下洶湧的,是那個時代紛繁複雜的軍閥政治——各個軍閥和政壇派系都在搗鼓五四,而五四最終對於民國政治的走向,起著扳道工的作用。

    以往的五四研究,跟五四關係密切的軍閥和政客,比如直皖之爭,官僚政客中的親日派和親英美派之爭,全都為人忽視了,好像五四期間,這些政壇上的要角,全體失蹤了一樣。另外,五四運動作為一個政治事件,它的運作是怎麼回事?怎麼動員的,怎麼宣傳的?運動中的學生跟商民是怎樣的關係,跟軍警又是怎麼回事?好像都是一筆糊塗賬。

    其實,五四對於中國政治的走向,不僅在直皖之爭上扳了道岔,在走向激進的大方向上,也推了一把。但是,中國最終走到今天,原因其實很多,五四絕非根本性的推動力。

    一百年前,一代強人袁世凱洪憲稱帝不得人心而病故,他身後留下的所謂北洋軍閥,是始創于袁世凱小站練兵的一個軍人集團。《北洋裂變·軍閥與五四》依據史料,圍繞五四運動,重點關注北洋三傑之一王士珍退出后馮國璋、段祺瑞的直皖之爭,以及北洋第三代吳佩孚勢力崛起。還原修正了教科書中對五四這場其實持續年余,也對後來國家政治走向產生極大影響的運動中各色人等——在其間的真實動作與種種濫觴。

  • 突破緬北的鷹

    突破緬北的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上,有三次被日本人叫做「玉碎戰」的,也就是日軍被全部消滅的戰役,即騰衝戰役、松山戰役和密支那戰役,而這三次戰役,全部發生在中國駐印軍歸國之戰中。

    1943年底,中國駐印軍從印度雷多出發,開始了打通中印公路的緬北之戰。旅日學者薩蘇,首次利用大量日本史料,與中國、美國史料相對照,在《突破緬北的鷹》一書中全景展現了這一場歷時400多天、跨越1600多公里的歸國之戰的全過程,清晰再現了從新平洋、拉加蘇、胡康谷口、打洛、孟關、瓦魯班、英帕爾,到密支那、松山、龍陵、八莫、芒友,每一次戰役的攻防和戰場細節。

    以「敵人之眼」描述了這支抗戰時期被稱為「天下第一軍」的孫立人統帥的「藍鷹」部隊,如何與日軍六個師團交手,殲滅號稱「叢林之王」的18師團主力,重創三個師團和一個獨立混成旅團。作者文筆靈動詼諧,將一段沉重激昂的戰爭史,鮮活形象地呈現給了讀者。

  • 歷史的碎片·側擊辛亥

    歷史的碎片·側擊辛亥

    《歷史的碎片·側擊辛亥》為張鳴精選的一組歷史隨筆。作者以老辣筆法,獨特另類的視角,觸及晚清民國諸多大大小小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諸如皇宮之隱秘,女人之別樣,君臣之分別,文人之脾氣,軍閥之臉譜,武夫之性格, 「男人的辮子」,「洋人的鬍子」,等等,構成一幅晚清民初的群像圖,透過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不為人知的奇聞軼事,折射出歷史深處所隱藏的秘密和真相。細細品讀這些正史瞧不上的雞零狗碎般的故事,真切感受到了歷史的真實,感受到它的血與肉,更看到那紛擾世界中的另一番景緻。

  • 易中天中華史21·鐵血蒙元

    易中天中華史21·鐵血蒙元

    朱元璋稱帝沒多久,就掀翻了傳統政治的桌子,通過一系列組合拳,重建了帝國的制度,改變了中華的航向。朱棣從侄子手中篡取皇位,並將國都遷往邊地北京,他的制度設計,更是奠定了整個明朝的個性和特色。

    朱明王朝,是徹頭徹尾的朱姓王朝:皇帝們恣意任性;大臣們淪為家奴;文字獄和太監擅權層出不窮;錦衣衛和東西廠無孔不入。

    而在皇權的邊緣,南國富庶,人物風流。繁華的城鎮里經濟活躍,並催生了多樣而新穎的市井文化。

    從廟堂到江湖,大明精彩。

  • 易中天中華史20·鐵血蒙元

    易中天中華史20·鐵血蒙元

    《鐵血蒙元》是「易中天中華史」系列的最新卷,講述蒙古帝國和大元王朝的故事,並從全局視角分析中華歷史的挑戰、機遇與命運。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橫空出世,蒙古鐵騎在短短几十年間席捲歐亞大陸。 他們從何而來?是天選之子還是曇花一現的攪局者?世界文明格局重新洗牌,中華歷史的車輪又將駛向何方?

    學者易中天,顛覆傳統史學著作的寫作方法,以優美詩意的語言、獨特創新的全球視角,將用五年時間寫作六部共三十二卷巨著《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先秦》,第二部《秦漢魏晉南北朝》,第三部《隋唐》,第四部《宋元》,第五部《明清》,第六部《近現代》,現已出版前二十卷。

  • 帝國的惆悵

    帝國的惆悵

    易中天反思秦漢之後的帝國制度:「從秦滅六國到辛亥革命,中華文明70%的歷史都是惆悵,而惆悵,是因為在乎。」

    中西歷史的進程,是一個「交相勝」的過程。有時候我們比人家好,有時候人家比我們強。麻煩僅僅在於,人家比我們強,是在近現代。我們的風光靚麗,卻已成明日黃花。這才讓人惆悵。惆悵,就是失落、悵惘、迷茫,即」悵然若失」,因為我們原本不該這樣。

    這就必須反思秦漢以後的帝國制度,甚至反思帝國之前的邦國制度。但順藤摸瓜,由近及遠,還得從帝國說起。何況我們的成敗得失,包括漢唐盛世之輝煌,鴉片戰爭之慘痛,也確實跟它息息相關。事實上,一種制度能夠實行兩千多年之久,又居然會在一夜之間轟然倒塌,必定是有利有弊。沒有利,就不會存在;沒有弊,就無須革命。所以,帝國必須終結,也一定會終結。終結之後,留下的就是惆悵,還有教訓。

    《帝國的惆悵》以人性為視角,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解讀中國傳統社會政治、帝國制度與人性之間的關係,反思中國傳統社會政治和帝國制度。

  •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12·慈禧太后演義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12·慈禧太后演義

    慈禧太后,大清晚期的實際掌權者。她從「辛西政變」到去世,總攬同治、光緒兩朝軍政大權長達47年,是中國歷史上實際掌權時間最長的女人。終其一生,慈禧太後為權而生,為權而死。她嗜權如命,不是皇帝賽似皇帝……

    《慈禧太后演義》收錄了慈禧太后當政期間的重大歷史事件,同時雜以遺聞,通過跌宕起伏的情節和惟妙惟肖的心理刻畫,剖析了慈禧太后從小到大,再到掌權期間的清末歷史以及各國對清態度。

    《慈禧太后演義》為您再現慈禧太后神奇的一生!

    蔡東藩先生的這套《中國歷代史演義》,記述了從秦始皇到民國期間2100多年中國歷史上發生的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內容豐富,敘述有法,理趣兼備,以事必紀實、語不求深為本,力求即古證今,懲惡揚善,為通俗史著經典。

    他以十年之功,窮一人之力,終於完成了他的宿願,他把以歷史悠久而著稱的中國的全部歷史一一活生生地呈現在筆下,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文化工程。

    作者並不把他的「正史演義」視作「尋常小說」,而是「歷史」的「通俗化」、「演義化」。「小說」的「歷史化」自覺追求和傾向,使得蔡東藩有著「可與列代史策並傳不朽」的自信。

    蔡東藩的歷史通俗演義跨度大,朝代多,人物眾多,頭緒紛繁,史事複雜。卻史料翔實,敘述得當,前後貫好,文采飛揚,讀起來,情意濃,趣味深。

  •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11·民國演義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11·民國演義

    本書為《中國歷代通俗演義》之一。比較詳細地記述了辛亥革命、孫中山下野、袁世凱稱帝、蔡鍔討袁、張勳復辟、五四運動、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等等重大歷史事件的始末。

    中國歷史自從夏禹以降傳到滿清中間幾經革命幾經易姓究不脫個皇帝的範圍。怎奈創業的皇帝或有幾個賢明幾個公允傳到子子孫孫多半昏憒糊塗,暴虐百姓百姓受苦不堪,遂鋌而走險相聚為亂。所以歷代相傳,總有興亡。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從古無不滅的帝家。近百年來,中外人士究心政治統說皇帝制度實是不良欲要一勞永逸除非推翻帝制改為民生不可。於是有孫中山黎元洪袁世凱三人出來做主,把二百六十七年的清室江山古腦兒奪還,四千六百多年的皇帝制度一古腦兒掃清。四萬萬同胞總道是民國肇興震鑠古今,從此光天化日函夏無塵,大家安享太平了。

    誰知民國二年,你也集會,我也集會各自命為政黨,分門別戶,互相詆誹已把』共和」二字拋在腦後,及至民國十年蒼狗白雲幾已演出許多怪狀令小子手中生癢寫了若干言又因余懷未盡,續寫下去……

  •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10·清史演義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10·清史演義

    本書共一百回,舉清王朝崛起東北,迄宣統退位出宮,近三百年史事。書中重大史實,皆有所本,演繹成章,大多可讀、可信且可備,可謂創歷史小說新體。

    遠在趙宋年代,金邦被滅后,還有來死的女真遺族逃奔東北伏處海濱,取「長白山下居民」之意,自命「愛新覺羅氏」,並建滿洲國;於是舉旗改稱「滿族」。經過幾百年,相傳了幾代人,族中幫出了一個智勇雙全出類拔萃的人物,於是又排演出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歷史。

    清朝一統中原,總道是千秋萬歲、綿延不絕,可以與天同體了。誰知異族船堅炮利,屢犯國門,泱泱大國今天割地、明天賠款,累得清朝君臣顧此失彼,國勢也漸漸衰退下去。不料,外患未了,內憂又起,武昌發難,各省響應,竟把大清朝生生地推翻了。

    後人多說清朝政治不良,百般辱罵,好像清朝的皇帝無一非昏淫暴虐,清朝的臣子無一非卑鄙齷齪。其實細考清朝史事有壞處也有好處,有淫暴處,也有仁德處,不過轉到泰代,主弱臣庸,朝政濁亂,且世界形勢早已大變,所以民軍一起全局瓦解。這也不足為怪了。

  •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09·明史演義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09·明史演義

    本書是風靡海內外的通俗歷史巨著,史學大家蔡東藩正史為經,逸聞為緯。章回體結構,通俗的文筆,機智的點評;真實再現了中華文明歷史演進波瀾壯闊的進程。描述明朝更替下的民俗民生,參透疆場血戰、宮廷陰謀,千古興亡中的生存智慧。

    明朝的系統是漢族為主。明太祖朱元璋,應運而興不數年即驅逐元帝,統一華夏,嗣後傳世十二,凡十七帝歷二百七十有六年,其問如何興,如何盛,如何衰,如何亡統有段極大的原因。先賢有言:「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國必興盛,君子道消,小人道長,國必衰亡,這句話雖是古今至言,但總屬普通說法,不能便作代興衰的確證。

    明代由興而衰由盛而亡,卻蹈著元朝五大覆轍:第一弊是骨肉相殘,第二弊是權閹迭起,第三弊是奸賊橫行,第四弊是宮闈恃寵第五弊是流寇殃民。

    此外還有國內的黨爭,國外的強敵,膠膠擾擾,愈亂愈熾,勉強支持了數十百年終弄到一敗塗地,把明祖創造經營的一座錦繡江山拱手讓與滿族,說將起來也是可悲可慘的。

  •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08·元史演義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08·元史演義

    本書為《中國歷代通俗演義》之一。本書以章回體結構,通俗的文章,機智的點評,真實再現了中華文明歷史演進波瀾壯闊的進程,敘述了元代的興亡。自貼木真(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忽必烈定國號為元,直至朱元璋建立明朝。文筆流暢,故事生動。

    由華歷代都是漢族相傳,其間或有少數民族入寇中原,然亦忽盛忽衰自來自去,五胡契丹,女真鐵騎雖威焰熏天,但終不能統一中國。

    蒙古源流原本為唐朝時候的室韋分部,向居中國北方,打獵為生,自成部落。初服金邦統領,至鐵木真出世遂統蒙古各部,養成勢力。蒙古鐵騎遂西征歐羅巴未幾南下滅金侵宋。南宋覆滅,蕩蕩中原競被那蒙古大汗囊括以去,一朝天子一朝臣,居然作了八十九年的中國皇帝這真是有史以來的創局!

    卻不知,蒙人性情暴虐,待民苛刻,天下疲憊;竟激起無數民變,就中出了一位朱元璋硬是把元朝天下生生奪去。有的說是天命有的說是人為小子也莫名其妙,只好就史論史把蒙古興亡的事實,演出一部《元史演義》來。

  •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07·宋史演義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07·宋史演義

    陳橋變起,黃袍加身,那殿前都檢點趙匡胤竟奪了周室的江山,自己做起了皇帝。偏是皇天有眼,使得遼金元三國迭起北方,屢為邊患。北宋抑兵太過外乏良將,總道是收復燕,雲十六州誰知竟連二帝也被人家虜去。南宋任賢不專,內乏良相,稍稍出了幾員大將,又被那賊臣奸相多方陷害。風波亭上,冤獄構成西子湖畔,騎驢歸去,大家心灰意懶,坐聽敗亡。後來弄得連趙氏最後一塊骨血也孤懸海外,徒落得崖山覆沒,帝子銷沉。沒奈何,只得把趙宋三百二十年的江山斷送了事。

    其實,宋朝善政卻有數種:第一種是整肅宮闈沒有女禍,第二種,是抑制宦官,沒有閹禍,第三種是睦好懿親,沒有宗室禍,第四種,是防閑戚里沒有外戚禍,第五種是罷典禁兵沒有強藩禍。不但漢唐未能相比,就是夏商周三代,恐怕還遜他籌。這也是趙宋維繫人心享國長年的原因所在呢。

    本書是風靡海內外的通俗歷史巨著,史學大家蔡東藩正史為經,逸聞為緯。章回體結構,通俗的文筆,機智的點評;真實再現了中華文明歷史演進波瀾壯闊的進程。描述宋朝更替下的民俗民生,參透疆場血戰、宮廷陰謀,千古興亡中的生存智慧。

  •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06·五代史演義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06·五代史演義

    本書是風靡海內外的通俗歷史巨著,史學大家蔡東藩正史為經,逸聞為緯。章回體結構,通俗的文筆,機智的點評;真實再現了中華文明歷史演進波瀾壯闊的進程。描述五代十國時期更替下的民俗民生,參透疆場血戰、宮廷陰謀,千古興亡中的生存智慧。

    治久必亂,合久必分。太平日久,先人遺澤逐漸耗盡於是亂勢日熾,三五梟雄,趁亂起事不是僭號稱帝,就是擁土稱王。這種亂世分裂的情狀,東周時有列國,後漢時有三國,東晉後有南北朝,晚唐後有五代統是東反西亂四分五裂。

    五代先後歷五十三年換了八姓十三個皇帝,改了五次國號,叫作粱唐晉漢、周。史家因這國號前代早已稱過,所以各加一后字稱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此外還有與五朝或合或離不相統屬的國度,稱作十國就是吳楚閩南唐前蜀后蜀南漢北漢及吳越荊南。

    這五代十國的時勢,簡直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彼爭此奪,上下凌替,篡弒相尋,蒸報無已。故每代傳襲最多不過十余年,最少只有三四年。眼見得神州板蕩,海內腥膻,四境不寧……

  •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05·唐史演義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05·唐史演義

    這是蔡東藩著作的《中國歷代通俗演義》系列書之一。本書敘述了唐朝290年間由盛轉衰,經歷女禍、閹禍、藩鎮禍等史實,觀點平實,內容豐富,論述有法,用語雅潔,自評自注,理趣兼備,洵為通俗史著的經典。該書取材謹慎,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可以讓人入門民族歷史。

    唐朝開國,剗盡群雄,收拾海內二百九十三州,所有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統是年年進貢、歲歲來朝,「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這真是唐朝實事,並不是唐人虛談,就是「大唐人」的名目,從此傳聞海外,我中國人常以此自誇,相沿到今。

    曾記前人留一笑談雲:「漢經學晉清談,唐烏龜,宋鼻涕,清邋遢。」「唐烏龜」三字究作何解?太宗、高宗的時候,是唐朝極盛時代,宮闈裏面已是不明不白,太宗姦汙弟婦,武后廣置面首。嗣後韋后恃寵,中宗點籌,玉環洗兒,祿山抓乳,綠頭巾成為家法,烏龜烏龜,屢見不鮮……

    這一部唐朝演義,好作了三段立論:第一段是女禍,第二段是閹禍,第三段是藩鎮禍,依次產出,終至滅亡。若從根本問題上解決起來,實自宮聞淫亂造成種種的惡果,所以評斷唐史,用了最簡單的三個字,叫做「唐烏龜」,這真所謂一言以蔽呢。

上一頁12345
...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