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W
-
王子午
中國(1987-)王子午,戰史學者,1987年生於天津,長期從事於軍事歷史類書籍、文章的寫作和研究,致力於真正的戰爭藝術研究,解讀戰爭的原理和歷史。著有《世界航空母艦全覽》等作品,譯有《錢瑟勒斯維爾戰役》《鳥瞰美國內戰》等著作。
康奈爾·伍爾里奇
美國(1903-1968)康奈爾·伍爾里奇(Cornell Woolrich,1903年12月4日-1968年9月25日),一九零三年十二月四日誕生於紐約,懸疑小說大師、「黑色電影之父」,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哥倫比亞大學時開始小說創作,視F.S.菲茨傑拉德為標杆。三十年代起轉型嘗試寫作中短篇懸疑小說,四十年代起開始出版長篇作品,寫出《後窗》、《深淵中的華爾茲》和《我嫁給了一個死人》等名作,成為推理界一代巨擘。
王德威
美國(1954-)王德威(1954年11月6日-),美國著名學者,漢學家,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被認為是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繼夏志清、李歐梵之後的第三代領軍人物,研究領域為比較文學和文學評論,主要著作有《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史詩時代的抒情》等,均為在學術界引起廣泛反響的重要作品。
內森·沃爾夫
美國(1970-)內森·沃爾夫(Nathan Wolfe,1970年8月24日-),美國病毒學家,哈佛大學免疫學和傳染病學博士,現任斯坦福大學人類生物學專業客座教授。
全球知名的獨立研究機構Global Viral創始人和CEO,該組織致力於流行病的早期檢測和控制。
TED演講人,曾獲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主任先驅獎,被評為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入選美國《國家地理》「十大新興探險家」、《時代周刊》「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
多次被《自然》、《科學》、《紐約時報》、《紐約客》、《經濟學人》、《連線》、《環球科學》、《福布斯》、Discovery探索頻道、美國國家公共電台等知名媒體報道。
薩拉·沃特斯
英國(1966-)薩拉·沃特斯(Sarah Waters,1966.7.21-),文學博士,曾獲「貝蒂特拉斯克文學獎」、「毛姆文學獎」,兩次入圍「萊思紀念獎」。
薩拉·沃特斯於1966年生於英國威爾士的彭布魯克郡,在肯特大學和蘭凱斯特大學學習英國文學,之後在書店和圖書館工作了一段時間,隨後返回大學繼續研究生深造,現居南倫敦。曾被Granta雜誌選為「20位當代最好的英語作家」之一(2003),並獲得數項文學獎項,如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的「年度青年作家獎」(2000)、「年度英語作家獎」(2003)、「CWA歷史犯罪小說匕首獎」(2002),入圍「柑橘獎」(2002,2006)和「布克獎」(2002,2006,2009)等等,被認為是現今最好的小說家之一。
沃斯特獲得了英國文學博士學位,她的研究領域是女同性戀和男同性戀歷史小說,曾在許多刊物上發表關於性別、性和歷史的文章。迄今為止的重要作品或多或少都牽扯到同性戀。
沃斯特當年在撰寫博士論文時,對19世紀的倫敦生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開始創作小說。她的前三部小說,《輕舔絲絨》、《半身》、《荊棘之城》使她獲得了主流評論家和男女同性戀新聞界的高度讚揚。
埃利·維賽爾
美國(1928-2016)埃利·維賽爾(Elie Wiesel)是1986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籍猶太人作家和政治活動家。1928年出生在羅馬尼亞克爾巴阡山區的一個名叫錫格蓋特(Sighet)的猶太人聚集區。二戰期間,他和三個姐妹以及父母被送進奧斯維辛集中營,最後只有他一人生還。他的寫作主題是關於大屠殺的記憶。他至今已經出版了57本書,其中1958年出版的自傳《夜》與《安妮日記》並列為猶太人大屠殺的經典作品。1986年威塞爾因為通過寫作「把個人的關注化為對一切暴力、仇恨和壓迫的普遍譴責」而榮獲和平獎。
據美國CNN報道,納粹大屠殺倖存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維賽爾(Elie Wiesel)於2016年7月2日在家中辭世,享年87歲。這位終其一生都在試圖為那些永遠無法再說話的人而說話的「大屠殺活教材」,也去世了。
埃利·維賽爾是大屠殺文學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戰後,由於他出色的寫作,他成為了二十世紀下半葉德國的重要思想家與和平活動家。與威塞爾其他眾多的思想著作一樣,《一個猶太人在今天》這部書,通過猶太人這一特殊視角,著重討論了大屠殺得以產生的根源以及由此引發的對人性的質疑。對許多當代比較關心的問題(如猶太復國主義與中東局勢)也作出了一個思想家獨特的發言。
王樹增
中國(1952-)王樹增,1952年生於北京。中國非虛構文學第一人,中國戰爭題材第一作家。著有長篇紀實文學《長征》《抗日戰爭》《朝鮮戰爭》《解放戰爭》,非虛構中國近代史系列《1901》、《1911》等。作品曾獲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大獎、中國圖書政府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魯迅文學獎、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曹禺戲劇文學獎。
1968年,赴山西省臨汾市鄉村插隊務農。1970年,應徵入伍,歷任空降兵某部戰士、班長,武漢軍區空軍政治部創作室專業作家,魯迅文學院教師,廣州軍區戰士話劇團編劇。1972年開始發表作品。
199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院作家研究生班。199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2008年10月1日,在百家講壇講《長征》。十分生動,形象,受到廣大聽眾的青睞。
2010至2011年,先後在百家講壇主講《王樹增解讀淮海戰役》《王樹增解讀平津戰役》《王樹增解讀遼瀋戰役》,同樣引起轟動。在中央電視台特別節目《1911再讀辛亥》(六集)、《腳踏著祖國的大地》(六集)中任節目總撰稿。
2016年12月,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舞城王太郎
日本(1970-)舞城王太郎(まいじょう おうたろう)一九七〇年出生於福井縣。
舞城王太郎的「舞城」是故鄉福井縣今庄町的易位構詞遊戲(今庄:いまじょう→舞城:まいじょう)。另外,福井縣若狹地方有種被稱作「王の舞」的傳統藝能存在。
二〇〇一年,舞城王太郎憑藉作品《煙、土或食物》獲得第十九屆梅菲斯特獎,並作為推理作家出道。二〇〇三年,其作品《阿修羅女孩》獲得第十六屆三島由紀夫獎。其他作品還有《熊的場所》、《九十九十九》、《大家都開心》等。
舞城王太郎時常以出生地福井縣作為故事的舞台並以福島方言來書寫,其帶有速度、暴力感的特異文體以及劇情構成得到了相當高的評價。另外,舞城的插畫功力非凡,作品的封面是由舞城自己繪製的。
米涅·渥特絲
英國(1949-)米涅·沃特斯(Minette Walters,1949年9月26日-),英國推理小說作家,1949年出生於英國,從小喜攻閱讀社會新聞,37歲時開始寫作罪案小說。
她的第一本長篇推理小說《冰屋》於1992年出版,不到四個月即榮獲英國犯罪推理小說協會約翰·克雷西獎最佳新作,第二本小說《女雕刻家》獲頒1993年美國愛倫·坡獎最佳小說獎和麥卡維帝獎。1994年以《毒舌鉤》獲頒英國推理作家協會年度最佳小說金匕首獎。她是第一個以三本新書連獲三大獎的犯罪推理小說作家。
沃特斯曾任職于雜誌社擔任女性周刊編輯,並有著作浪漫小說的經歷。沃特斯筆下每一宗罪案都是獨特的,沒有系列神探角色、沒有固定的人事物,且主角和背景大多真實平凡、甚至直探社會底層。目前和丈夫及兩個孩子定居在英國。
她的作品曾獲英國犯罪作家協會約翰·克雷西獎、金匕首獎以及美國的愛倫·坡獎和麥卡維帝獎,囊括了大西洋兩岸象徵罪案小說最高榮譽的所有可能獎項,足當之無愧的「罪案小說女王」。作品被翻譯成二十多種文字,並陸續被BBC改編成一系列電視影集。
米涅·沃特斯只花了短短三年時間,用了區區三部小說,就拿光了大西洋兩岸象徵偵探小說最高榮譽的所有可能獎項,英美推理世界決定把已懸缺了二三十年的推理小說女王寶座交給了她。
1992《冰屋》獲英國偵探作家協會年度最佳新作獎。
1993《女雕刻家》獲美國推理小說愛倫坡獎年度最佳小說。
1994《毒舌鉤》獲英國偵探小說作家協會金匕首獎年度最佳小說。
渥特絲的小說以傳統英式偵探小說為開端,同樣重視案件的神秘性,諸如《冰屋》的莊園謀殺便是古典英式偵探小說最常用的主題之一。但是較之「誰是兇手」這樣追求案件結果,她更專註于質疑社會公正和社會階層,在善與惡、正義與懲罰之間的道德掙扎,分析人性動機以及犯罪產生的一系列連帶後果,加上那種秉承英式做派的細緻和諷刺,在不經意的隻言片語間,足以讓人領略她的機智和魄力。渥特絲的罪案小說與其說是破案,不如說是驅策讀者去逼視、去深探人性和社會最陰暗的層面。
「尋找過去的犯罪」是渥特絲作品中常用的主題,諸如《女雕刻家》中女記者探求一樁發生在十多年前的血腥家庭謀殺案,《蛇之形》中目擊證人重新調查二十年前的黑人女性被殺案。這樣的主題更適合深層的探究罪案:既然案件已經宣判結案,為什麼隨著調查的深入,先前的調查越來越不可靠?讀者不但看到了案件本身所暴露的問題,同時也看到了司法公正名義下掩藏的不公。在這樣的情況下,真相到底意味著什麼?如此多角度、深層次的罪案剖析在偵探小說中是很罕見,也是最能體現渥特絲功力的地方。
渥特絲將偵探小說作為一種媒介來表達嚴肅的主題。因此,渥特絲的小說是可以從不同角度閱讀的作品。
蒂姆·維卡利
中國蒂姆·維卡利(Tim Vicary)任職于英國著名的約克大學。他擅長以平實無華的語言,塑造飽滿而又真實多面的人物形象,為讀者講述一個個引人入勝、跌宕起伏的故事。蒂姆·維卡利在英語教學領域享有盛名,前後共為各國英語學習者創作了二十本短篇小說,其中包括《化學秘密》《蘇格蘭瑪麗女王》《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勃朗特一家的故事》等。這些小說經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成為了牛津書蟲系列圖書中不可或缺的精品之作。維卡利的作品在英語學習者中有口皆碑,影響一代又一代人。
2010年,維卡利所著小說《泰坦尼克》得到了世界泛讀基金會(The Extensive Reading Foundation)的認可,獲得了語言學習者文學獎(The Language Learner Literature Award)一等獎。在2011年,維卡利的小說紀實小說《珠穆朗瑪峰的故事》再一次蟬聯該獎項的冠軍,成為該獎項頒發至今的第一人。
蒂姆·維卡利的寫作題材甚為廣泛,犯罪小說、歷史小說、人物傳記和恐怖小說都有所涉獵。他以女律師薩拉·紐比為主角,出版了三本廣受好評的系列犯罪小說,分別是《證據遊戲》(A Game of Proof)、《致命裁決》(A Fatal Verdict)和《律師向前沖》(Bold Counsel)。在這幾本小說中,莎拉和她的仰慕者——警察特里·貝特森,將會碰到許多棘手的案子,辦案過程始終充滿了意想不到的危險和挑戰,有時甚至會危及到他們的生命。
蒂姆·維卡利崇尚自然生活,他居住在約克大學附近的鄉間,寫作之餘,他常常騎馬、騎自行車和游泳。
王進
中國(1968-)王進,生於1968年,自由撰稿人,文化學者,曾為教師、公務員、旅行社經理、政協常委,祖籍河南,成長於山西,現閑居北京。
迄今已出版三百多萬字的文學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說《人妖》《陽光下的權謀》、長篇歷史小說《北朝英主》《財雄天下》、長篇電視文學劇本《晉陽秋》《財雄天下》、文化散文集《三晉之旅隨筆》《晉山晉水晉文化》《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名都自古并州》等;曾在香港風凰衛視「世紀大講堂」主講《解密晉商文化》,並多次接受中央電視台、《南方周末》等多家媒體採訪。
道尾秀介
日本(1975-)道尾秀介,1975年生於日本東京都,居住在埼玉縣,日本推理屆最受矚目的超大型新人。
2004年以《背之眼》獲得第5屆恐怖懸疑小說大獎特別獎而正式出道。2005年發表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向日葵未開的夏天》入圍第6屆本格推理小說大獎,同時入選年度本格推理小說第9位。短篇小說《流星製作法》入圍第59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受到普遍注目。
除了為他贏得第5屆『恐怖懸疑小說大賞』特別獎的成名處女作《背之眼》之外,出版的《Shadow》(東京創元社)是其長篇第四作(第三作為《骸之爪》,06年度本格推理小說第7位),終獲第7屆本格推理小說大獎,並同時入選年度三大排行(年度本格推理小說第6位,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年度第3位,周刊文春推理小說年度第10位)成為該年最受矚目的作品。其中他的第二作到第四作更是於2005年底到2006年9月連續出版,在2006年的「本格推理小說 BEST 10」排行榜中全部進入前10名。
得獎后,他又陸續發表了《獨眼猴》、《所羅門之犬》(這兩部作品也入選了07年度本格推理小說前20位)和《鼠男》,均廣受好評。短短三年多的時間,他交出了7本長篇和10餘個短篇,不少日本人直呼道尾是本格推理的新希望。其他作品有《月與蟹》、《向日葵不開的夏天》等等。其中《月與蟹》獲得第144屆直木獎。
道尾屬於天才型作家,一本長篇小說往往只需要花一、兩個月就能完成,字數長短也能控制自如。他最怕讀者閱讀到一半就不想看了,所以常會在陰鬱恐怖的情節中添加一些幽默的元素,而且他也很擅長描寫人物的內心情感,這也是他以自己為第一人稱主角『真備庄介』系列的特色之一。 道尾結合了恐怖、懸疑及本格推理的獨特風格,受到讀者和媒體極高的評價,並期待他能成為刺激日本推理界的王牌。
王晉康
中國(1948-)王晉康,男,1948年生於河南南陽,高級工程師,中國作協會員,中國科普作協會員兼科學文藝委員會委員,河南作協會員。
1966年高中畢業適逢文革劫難,1968年下鄉,在新野五龍公社度過了3年知青生涯。
1971年到雲陽鋼廠楊溝樹鐵礦當木模工,1974年調入南陽柴油機廠。
1978年以優異成績搭上最後一班車,考入西安交通大學,1982年畢業,分配到南陽油田石油機械廠。曾任該廠研究所副所長,高級工程師。為本單位學術帶頭人,主持研製的大型修井機自走式底盤和沙漠修井機底盤達到國內和國際先進水平,獲部級科技進步獎,其中後者為國家級重大項目。
1993年因10歲嬌兒逼迫講故事而偶然闖入科幻文壇,處女作《亞當回歸》即獲1993年全國科幻徵文的首獎。隨後又獲97國際科幻大會頒發的銀河獎。迄今已發表短篇小說40篇,長篇小說5篇,計200餘萬字。
王晉康作品風格蒼涼沉鬱,冷峻峭拔,富有濃厚的哲理意蘊,善於追蹤20世紀最新的科學發現尤其是生物學發現。他的作品常表現人類被更高級形式生命取代的主題。
代表作有:《西奈噩夢》,《七重外殼》,《最後的愛情》,《解讀生命》,《生死平衡》,《養蜂人》,《水星播種》,《最後的愛情》,長篇小說《類人》等。
王晉康並未停止創作,於2005年6月在《科幻世界》推出《一生的故事》,並於2006年在《科幻世界》分兩期推出新作《終極爆炸》。
迄今為止,共獲得中國科幻大獎銀河獎9次,獲獎篇目分別是:
《亞當的回歸》(1993)
《天火》(1994)
《生命之歌》(1995)
《西奈噩夢》(1996)
《七重外殼》(1997)
《豹》(1998)
《替天行道》(2001)
《水星播種》(2002)
《終極爆炸》(2006)
出版有《王晉康科幻小說精選》4卷本。
佩爾·瓦勒
瑞典(1926-1975)佩爾·瓦勒(Per Wahlöö),著名瑞典推理小說作家。
佩爾·瓦勒與妻子馬伊·舍瓦爾共同創作了偵探小說史上著名的警察小說:馬丁·貝克探案系列。
馬伊·舍瓦爾和佩爾·瓦勒相識於1962年,之所以會展開兩人通力創作的寫作生涯,是因為丈夫瓦勒本來是報道刑事案件的記者,對警察的工作非常熟悉。在從事記者的生涯里,他曾寫下過一些小說,但他屬於快手型的寫作風格,寫得既急又多,有時遂留下一些空白和細節,例如人物的樣子、路上的風景等等,準備日後再行填補。有一次,這部份的工作他讓舍瓦爾為他代勞,結果效果出其得好。得到丈夫的讚美后,讓舍瓦爾自覺有能力可以創作,而丈夫也鼓勵有加,於是開啟了兩人的合作之路。一路以來,丈夫的鼓舞一直是她創作的最大動力。她對自己的批評相當嚴厲,總不知道自己寫的東西好不好,若沒有遇上她丈夫,她會不會當上作家恐怕是很大的未知數。而且她很年輕就生了孩子,為了照顧家庭,她並沒有當女強人的企圖心,全心在家當全職主婦。所以說,丈夫是推動她的最大、最原始的力量。
兩人從1965年開始,每年出版一部以警探馬丁·貝克為主角的小說。他們有意識地逐年參照社會環境的變遷,以及人心世情的轉換。直到1975年瓦勒去世,夫婦倆共創作了十部小說。舍瓦爾與瓦勒都是堅定的共產主義者,他們決定通過小說對社會進行反思:「我們把創作犯罪小說當做解部刀,一刀一刀劃開資本主義福利國家的假象和弊病。」
他們創作的「馬丁·貝克探索系列」被稱為史上最佳「警察探案小說」之一,也是同類小說中的不朽經典,英國推理界權威H.R.F.基廷甚至作出「人生盡在其中」的高度評價。此外,這套書也是瑞典偵探小說有史以來第一次打入國際市場,而且深獲歐美偵探小說界推崇,並在銷量方面取得傲人的成績的作品。
馬伊·舍瓦爾和佩爾·瓦勒對推理小說的強烈抱負,不僅開創了獨特的合作模式及寫作計劃,更將偵探小說推向高質量的創作境界,為讀者打開了一道新視野,使通俗小說不再通俗,讓偵探小說不再只是偵探與罪犯的追逐。
溫世仁
中國(1948-2003)溫世仁,1948年1月21日生,台灣省台北市人。 由於信奉「工作是使命感,也是享受」的道理,溫世仁儘管工作繁忙卻仍勤于著作。
1998年滿懷人文心的溫世仁先生與漫畫家蔡志忠先生創立「明日工作室」,鼓勵閱讀與創作,自己也殷勤寫作和閱讀。著有《成功緻富又快樂》、《東亞金融風暴》、《領袖》、《媒體的未來》、《教育的未來》、《企業的未來》、《中國經濟的未來》、《台灣經濟的苦難與成長》、《英語直通車》、《溫世仁觀點:新經濟、新工作、新財富》、《告別貧窮》、《台灣青年的出路》、《認識中國》、《E世代創業高手》、《企業人的前途》等二十餘本暢銷作品,作品涵蓋文學、經濟、教育、未來趨勢等。
2003年開始創作長篇武俠小說《秦時明月》。12月4日因勞累過度突患中風,住進和信醫院,12月7日下午3時30分逝世,享年55歲。
溫世仁僅完成小說《秦時明月》第一部初稿,第二部大部分初稿,3-8部大綱、構思。后相聲瓦舍(台灣的一個相聲劇團)根據這些稿續寫完小說並由明日工作室一一出版;杭州玄機科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則根據這些稿改編成3D動畫,且在中國大陸熱播。
王曉方
中國(1963-)王曉方,1963年生,遼寧瀋陽人,理學碩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混跡官場多年,現為職業作家。著有長篇小說《致命旋渦》 、《少年本色》 、《駐京辦主任》等。《致命旋渦》一經出版便引起廣泛關注。長篇小說《心靈莊園》獲得新浪網第二屆華語原創文學大獎賽優秀長篇小說獎。
1991年,研究生畢業的王曉方,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瀋陽市政府研究室;2年後,他以副處級調研員的身份,被調到市政府辦公廳當秘書;1997年,腦子靈光、文字功底紮實、深得領導信任的王曉方成為馬向東的專職秘書;2年後,馬向東案發。歷經兩年多的案件調查,儘管仍然可以留在市政府工作,但王曉方思慮再三后,還是選擇了辭職。
王曉方還記得他2001年12月在網上看到的舊日上司在監獄中的照片,「他坐在一把椅子上,目光絕望且迷離,手裡有半截香煙,這大概是他留在世上的最後一張照片」。「我是在傍晚時分看到這張照片的,當夕陽透過玻璃窗射到我的臉上時,我的內心世界極其悲涼,同時有一種將內心的自然秘密變成精神秘密的衝動。」王曉方說,我將照片列印出來,放在桌子上,盯著照片,一口氣寫了一萬多字……這就是《市長秘書》這部長篇小說的開頭。
-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