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W
-
吳國恩
中國(1966)男,苗族,1966年生於湖南湘西。青年時代長期在農村耕種田地,26歲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先後在《當代》、《小說月報》、《小說選刊》、《作品與爭鳴》、《聯合文學》等多家文學雜誌發表長篇小說2部,中、短篇小說100餘篇部,共計二百余萬字。出版有長篇小說《宣傳部長》(人民文學出版社)、《親信》(同心出版社)、《文化局長》(春風文藝出版社)及中短篇小說集《尋找詩人夏天》(文化藝術出版社)等。
2010年開始影視劇本創作,代表作品有《獨立縱隊》、《東北剿匪記》、《隋唐英雄》(與人合作)、《武松》(與人合作)等。其中《獨立縱隊》成為2012年度全國收視率最高、重播率最高的長篇電視劇之一,因其對土匪人物栩栩如生的描寫,被影視界稱為「匪王」。
中國電視劇編劇協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湘西州作協理事。現居杭州。
霧滿攔江
中國霧滿攔江,本名崔金生。天涯論壇《煮酒論史》版元老級人物,江湖人稱老霧。 老霧曾潛心研究企業管理,論著頗豐,《對手:大清擂台上的權力遊戲》、《企業紅寶書》、《總裁韋小寶:有趣的管理書》、《像青蛙一樣思考》、《職場動物進化手冊》、《大商圈·資本巨鱷》等著作可窺其一斑。 然而其講史功力尤為深厚,言辭犀利幽默,多誅心之論,頗為時人所服膺,人稱「袁騰飛+小瀋陽」。其人特立獨行,其文辛辣生猛,讀之可以下酒。
繼其歷史系列《推背圖中的歷史》(2008年4月出版)、《燒餅歌中的歷史》(2008年11月出版)、《萬年歌:破解中國帝王基因的神奇預言》(2009年7月出版)、《清朝其實很有趣兒》(2010年1月出版)、《明朝其實很有趣兒》(2011年2月出版)之後,霧滿攔江潛心寫作展現清朝全景的讀史力作——《別笑,這是大清正史》(在2010年8月和2011年3月分兩冊出版)。書中,老霧保持了其一貫洞見深刻,言辭麻辣的寫作風格,將人們許多耳熟能詳的歷史風雲人物做以另類解讀。李自成的嗜血變態,崇禎貪財好名,吳三桂的頂天立地,還有多爾袞的娘娘腔,都讓人感到雷聲轟鳴,汗毛倒立。看似惡搞,卻是正史之外的現實社會的合理寫照。作者以正史為本,卻不拘於歷史的細節,意在言外,洞若觀火。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英國(1866-1946)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於1866年9月21日出生於英國肯特郡的小城市布朗姆雷(現在的倫敦西區小鎮)。威爾斯的父母開有一家小商店,但不是十分景氣,因此父母希望威爾斯將來能夠進入中產階級。少年時代的威爾斯是一個狂熱的讀書迷,長大后曾進入科學師範學校攻讀生物學,老師赫胥黎是眾所周知的「科學進化論」的強烈鼓吹者;後來威爾斯又進入一家新聞學院,畢業后成為記者,專門撰寫有關科學方面的文章,並寫過許多非小說類的科幻文章。在威爾斯的早期作品中比較注重進化論,十分重視人與一些奇異生物之間的鬥爭,同時充滿了對現實社會中的偽善和不公平的痛恨,並具有很強的幻想性,為後來的科幻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895年威爾斯相信自己的寫作能力已經開始成熟,於是創作出版了中篇科幻小說《時間機器》。這是威爾斯最為成功的一部科幻作品,並使他一舉成名。
《時間機器》運用了某種近乎恐怖的手法和錯綜複雜的情節,展示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感人故事。時間旅行家是對科學有所藐視的威爾斯式的英雄(凡爾納式的英雄比較推崇科學技術),具有極強的能力,卻無法改變現實。整個作品給人以某種荒涼的感覺。
後來威爾斯一發不可收拾,相繼創作了《摩若博士島》(1896)、《隱身人》(1897)、《世界之間的戰爭》(1898,又譯《大戰火星人》)、《首先登上月球的人們》(1901)、《神食》(1904)等眾多科幻作品。
在威爾斯編選的一部作品自選集中,收入了上述這些作品。威爾斯一生著述了 120部各類作品,除了科幻小說之外,還有純學術作品及純小說等。
威爾斯不僅是一名著名作家,而且還是一名具有良知的著名社會活動家。他曾與英國著名文學家喬治·蕭伯納相識並結為密友,經蕭伯納介紹威爾斯加入了以蕭伯納為首的「費邊社」。「費邊社」是一種具有改良的社會主義思想的群眾團體,他們反對武力,希望依靠經濟和政治的方式從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開始威爾斯積极參与「費邊社」的活動,後來與蕭伯納發生分歧,退出了「費邊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威爾斯參与了國聯活動,並前往各國訪問,他的採訪文章常常引起世界性的轟動。
威爾斯的科幻作品改變了凡爾納科幻小說的樂觀主義傾向,重新拾回了英國文學中那種對前途的憂慮和不安;但由於威爾斯的個性中存在著某種仁慈的氣質,因此在其悲觀的作品中總是伴有希望的閃光,而且大部分作品結尾還是樂觀的。
威爾斯在創作時運用了當時的先進科學技術,特別是現代物理學和現代生物學;但他又不拘泥於這些學科,不受這些科學理論的局限。威爾斯所關注的不僅僅是科學的進步,而且還有科學進步給人們所帶來的美好或不良後果。
此外,威爾斯還從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可以證明科幻能夠引入大場面。
當然威爾斯也有其不足之處,他無法擺脫其階級局限性,雖然能夠看到前途的悲劇性命運,卻感到束手無策,無能為力。
赫爾曼·沃克
美國(1915-)赫爾曼·沃克,1915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父母為俄裔猶太移民。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文學與哲學,珍珠港事件后,參加美國海軍,在一艘驅逐艦上參加了南太平洋的戰事。 退役后,專事創作,先後在九部長篇小說、四個劇本、一部電影劇本和一部猶太人研究專著出版。《紐約時報》評價,「僅憑《戰爭風雲》和《戰爭與回憶》,便足以奠定沃克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1952年,憑藉《凱恩艦嘩變》獲得普利策文學獎。
傑克·威廉森
美國(1908-2006)傑克·威廉森(Jack Williamson)美國科幻小說的大師級作家。
1908年出生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後來幾經搬遷才在新墨西州東部的一個偏僻農場定居下來。1926年,威廉森懷著成為科學家的夢想高中畢業,但家庭的困難卻迫使他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恰在此時,正在連載A·梅里特作品的著名科幻雜誌《驚奇故事》出現在他面前。威廉森完全被迷住了,開始試著為《驚奇故事》寫一些梅里特式的故事,很快處女作《金屬人》(TheMetalMan)就出現在《驚奇故事》上。提到當初的寫作動機,威廉森坦率地承認,除了喜歡科幻外,最主要的動機是為了錢。不過他很快發現:科幻對於他遠非掙錢那麼簡單,它解放了他的創造力,成就了他的事業,還幫助他克服了因出身貧寒而產生的自卑。
威廉森在寫作上有著極強的適應性,他總是能夠調整自己的創作方向與風格使之適應市場的變化(這正是他的作品長盛不衰的秘訣),其創作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1945年以前,他的創作集中在當時流行的「太空歌劇」上,被譽為「太空歌劇」的兩大台柱子作家之一;1945年以後,他的創作則更加多樣化,並開始關注科技發展對人物心理和社會所產生的影響。
威廉森第一階段的長篇有十多部,它們大都以在雜誌上連載的形式發表,包括《外星智能》(AlienIntelligence,1929)、《烏托邦要塞》(Fortress ofUtopia,1939)等等。他在這一時期最好的作品是「航時軍團」系列中的《時間軍團》(The Legion ofTime,1938),它表達了作者的未來觀,即任何未來都有可能存在,但實際上能夠存在的未來卻只有一個。威廉森通過這部作品第一次提出了「平行宇宙」的概念。
隨著坎貝爾黃金時代的來臨,威廉森一夜之間成了老前輩,但他用令人讚歎的速度適應了新的環境。先後出版了《潛在的異族》(Darker Than You Think,1940)以及「反物質系列」等一系列佳作。
50年代初,威廉森面臨著自我超越的困境,一直到60年代,都較少有獨立的創作,更多的是與別人合作。雖然與岡恩合作的《星橋》(StarBridge, 1955)再次證明了他在太空歌劇方面的非凡造詣,但他與波爾的合作卻更長久。在第一個系列「海底三部曲」獲得成功后,他們又接著創作了「星孩三部曲」和 「布谷鳥」系列。前者是描寫人類進化到行星生命的壯麗史詩,完全捨棄了太空劇的結構;而後者,則在語言上進行了新的嘗試。
威廉森是個標準的榜樣式的作家,他在繁忙的創作之餘,更以一種令人敬慕的精神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56歲時,他獲得了博士學位,並在新墨西州大學教現代小說和文學評論,直至1977年退休。這期間,他努力促使科幻成為一門正式的理論學科,為提高科幻文學的地位做出了貢獻。1976年,他被世界科幻小說協會授予科幻大師獎,兩年後又被推選為美國科幻小說作家協會會長。
70年代和80年代,威廉森以《月亮孩子》(The MoonChildren,1972)和《天網墜落》(Lifeburst,1984)等作品贏得了各方面的好評,尤其是前者,可以說是威廉森成功超越自我的象徵。
進入90年代以來,威廉森的創造力依然旺盛,用《灘頭堡》(Beachhead,1992),《月亮魔鬼》(Demon Moon,1994),《黑太陽》(BlackSun,1998)等一系列代表性作品不斷證明著一個已經連續寫作了七十余年的老牌科幻大師令人敬畏的活力。
2001年93歲的威廉森又以一部《最終的地球》獲得科幻大獎「雨果獎」,從而創造了科幻史上的一項奇迹。
威廉森於2006年11月10日下午在新墨西哥家中去世,終年98歲。
王小波
中國(1952 - 1997)王小波,1952年出生於北京,並先後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工科大學生。其後,王小波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取得文學碩士,再學電腦,于統計系當助教,回國后在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80年,他與李銀河結婚。
1995年,王小波的成名作《黃金時代》被當局查禁,甚至不準在國營的新華書店擺賣,可是卻受廣大的讀者和文學評論家讚賞。
事實上,《黃金時代》在個體戶書攤上已經售出六萬多冊,並且出版了台灣版和香港版,對此,《人民日報》海外版亦不得不承認:「這部小說無論在國內還是海外留學生偶一露面總造成排隊閱讀的局面。」至於他唯一一部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並且榮膺1997年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入圍作品,使王小波成為在國際電影節為中國取得最佳編劇獎的第一人。
1997年4月10日在北京因心臟病猝死的王小波,被譽為中國的喬依斯兼卡夫卡,亦是唯一一位兩次獲得世界華語文學界的重要獎項「台灣聯合報系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的中國大陸作家。
王朔
北京(1958 -)1976年中學畢業后,曾先後在海軍北海艦隊服役、在北京醫藥公司工作。1978年開始創作。先後發表了《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玩主》、《千萬別把我當人》、《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等中、長篇小說,廣受讀者歡迎。出版有四卷本的《王朔文集》(華藝出版社1992年初版)和《王朔自選集》等,曾引起轟動,一時「洛陽紙貴」。他的早期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隊「大雜院」的成長經歷為素材,寫過一些言情、偵探類的小說。後來的小說則形成特有風格,寫一群文化痞子,以遊戲、頹廢為精神特徵,對白通俗化又充滿活力,敘述語言則戲謔、反諷為主,對權威話語和知識分子的精英立場都有嘲諷。他的人物的「我是痞子我怕誰」和他自己「我是碼字的」的宣言一樣,成為一部分青年人的精神象徵。後進入影視業,由他策劃的電視連續劇《渴望》和《編輯部的故事》都獲成功。由他的小說改編成的電影電視劇也都很受歡迎,有明顯的商業炒作。他的作品雖風靡一時,但評論界卻分歧很大,以至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中國文壇影壇出現了引人注目的「王朔現象」。
《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玩主》、《千萬別把我當人》、《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王朔文集》等
貝爾納·韋爾貝爾
法國(-)貝爾納·韋爾貝爾是當代法國文壇炙手可熱的新銳作家,原擔任法國《新觀察者》雜誌科技記者,后辭去記者一職,成為專業作家。
貝爾納·韋爾貝爾擅長於以科學知識為題材的小說創作。從1991年開始,他陸續發表了以螞蟻為題材的「地球內部居民」系列作品:《螞蟻》、《螞蟻時代》、《螞蟻革命》。
該系列作品以其對昆蟲世界里最先進的科學知識所作的激動人心的藝術創作而享譽世界,被譽之為「史詩小說式」的作品,是作者的代表作。
王安憶
福建同安(1954 -)王安憶(1954~ )當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生於江蘇南京。1955年隨母茹志鵑遷居上海。1969年初中畢業。1970年赴安徽插隊。1972年考入江蘇徐州地區文工團。1978年回上海任《兒童時代》編輯,後任中國作協理事、作協上海分會專業作家。1975年冬開始發表作品,1980年發表成名作《雨,沙沙沙》。著有小說集《雨,沙沙沙》、《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尾聲》、《流逝》、《小鮑庄》,長篇小說《69屆初中生》、《黃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話》、《長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遊美利堅》(與茹志鵑合集),兒童文學作品集《黑黑白白》,論著《心靈世界——王安
憶小說講稿》以及《乘火車去旅行》、《王安憶自選集》等。其中《本次列車終點》獲1982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流逝》和《小鮑庄》分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不少作品表現了作者對社會人生問題的深沉思考。她善於從平凡的生活中發掘其底蘊,抉微勾沉,纖毫畢現。筆墨素淡,情韻幽婉,一些作品在文壇上產生廣泛的影響。
王陽明
(1472 - 1529)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號陽明子,為明代著名的哲學家。其學上承孟子,中繼陸九淵,而形成為風靡時代中後期並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陽明心學。其學說不僅對我國明、清現代以至近現代的儒學有較大影響,而且波及日本、朝鮮等國,成為東方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今天,正確評述王陽明學說,是中國思想史和中國文化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新版《王陽明全集》經過認真校勘整理,為海內外學術界深入研究王陽明學提供方便。
王強
中國王強,在清華大學獲得工科碩士學位后,出人意料地到聯想集團做了一名最底層的銷售員,然後先後在SSA中國公司、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Siebel Systems和SAS Institute等多家知名外企工作。短短七年間,從國內企業的一名普通員工飆升到外企在華機構的的最高層,先後擔任兩家跨國軟體巨頭在中國區的總經理,堪稱職場精英,有著令人稱奇的豐富經歷。
自2005年開始,王強將自己十數載的商海經歷和職場體悟以小說的形式發表于網上,旋即引起鬨動,為廣大讀者所熱棒,開創了商界精英創作專業題材小說的先河。
文澤爾
(1982-)文澤爾,1982年9月3日出生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旅居德國斯圖加特的偵探小說作家。以文澤爾為主要人物著有文澤爾系列偵探小說。文澤爾系其筆名,真名不詳。
喜繪山和水,愛藏酒與書。蟄伏歐陸,心向非洲。寫小說,開書館,辦講座。私人圖書館館長、《南方都市報》《城市畫報》《上海壹周》《鳳凰周刊》《新視線》專欄作家、德英文譯者、德國馬普科學院肄業博士、材料學工程師。
維克多·雨果
法國(l802 - 1885)雨果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貫穿他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他的創作期長達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其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長篇小說。
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一切重大事變。他從小崇拜法國早期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和《<克倫威爾>序言》(1827),「序言」被稱為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宣言,是雨果極為重要的文藝論著。1830年他據序言中的理論寫成第一個浪漫主義劇本《愛爾那尼》,它的演出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
《巴黎聖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腸,先愛后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欲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捨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的現實。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小說雖不乏現實主義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環境的描寫,象徵和對比手法的運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
《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多次被拍成電影,在世界上廣為流傳,成為經典之作。
吳思
北京(1957 -)吳思,男,1957年5月生於北京。出生時母親是大學教師,父親是雜誌編輯。
1964年上小學。1966年的一天,我帶著弟弟,在我母親教書的校園裡玩,忽聽得鑼鼓喧天,就跑去看熱鬧。只見一隊人馬押著幾個頭戴高帽、胸前掛牌子的人遊街過來,其中一個戴高帽子的就是我母親,罪名似乎是「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或是「地主資產階級的孝子賢孫」。大驚,帶著弟弟跑回家裡,從窗帘後邊偷看。對我來說,「文化大革命」從這天開始。很快就經歷了三次抄家。「文革」初期長時間停課,被父母鎖在家裡,一邊管弟弟,一邊亂七八糟地讀書,主要讀小說和回憶錄。閱讀嗜好大概就是這麼養成的。
1968年隨母親去河北省文安縣商業部五七幹校下放勞動,和農民的孩子一起讀書、種地、放羊、捉螞蚱、游泳,後來,在老師的帶領下,下放幹部的孩子們一起打夯、蓋房、刷墻,平地建起了一所小學,一邊讀書一邊種菜。這段經歷大約有兩年。
1971年初在北京石油學院附屬中學讀書。當時家住父親工作的軍隊大院,很受所謂「大院文化」的熏陶。這是一種與北京平民格格不入的文化心態,自命不凡,喜歡議論軍事和政治,但又不那麼正統。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我大體是一個好學生,多數時間都在當班幹部。中學期間,我屬於激進分子,很「左」。
1976年3月,高中畢業後到北京市昌平黑山寨公社慈悲峪大隊插隊落戶。半年後當生產隊指導員、大隊黨支部副書記,整天忙得焦頭爛額,狼狽不堪。我對中國農業和農民生活改善的前景非常悲觀,幾乎就是絕望。同時,我也在自己身上體會到人性的激烈衝突,理解了許多宗教信徒內心世界的矛盾,理解了許多心理防禦和升華機制。
1977年恢復高考。消息流傳的時候,我正在大寨參觀。當時和那些同樣是激進分子的同伴們商定:「今年學大寨,明年考大學。」1978年秋,我考入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從聲譽來說,人大是最高水準的社會科學和文科學府之一,但是我在死板教條的正規教育中受益很少。
1982年大學畢業,到《中國農民報》(後來改名《農民日報》),先後任記者、編輯、總編室副主任、群工部副主任、機動記者組記者。
1992年,寫作《陳永貴沉浮中南海---改造中國的試驗》。該書由花城出版社1993年出版。這是我的第三本書,第一本是和農民日報副總編王太合作的關於中國個體戶崛起的調查,1987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第二本是我牽頭翻譯的《怎樣與你的孩子休戰》,1992年初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1993年,出任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橋》雜誌社副社長兼中文版主編。後來又在香港明報集團的下屬公司編了半年書。這一段時間,變化很多,說來很亂。其間還當過半年《東方》雜誌籌備復刊的執行主編,炒過兩年股票,寫過一年小說。除了炒股票,其他事都沒有干好。於是靜心讀史。本來也有興趣讀史,但讀得三心二意,1996年後心裏比較靜,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了。當年年底,我在農民日報工作時的一位老領導拉我去《炎黃春秋》雜誌,這種歷史雜誌正合我讀史的心思,於是就在歷史中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地方,至今已經七年了。
這七年除了辦雜誌編稿子之外,寫了兩本關於歷史的隨筆,一本是《潛規則》,一本是《血酬定律》。現在,我還看不出讀史寫史的盡頭,興緻正濃,未來數年大概不會有什麼變化,說不定這輩子就要全搭進去了。
汪曾祺
江蘇高郵(1920 - 1997)汪曾祺(192O~1997) 現、當代作家。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深受教寫作課的沈從文的影響。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 1943年大學畢業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學國文教員和歷史博物館職員。1946年起在《文學雜誌》、《文藝復興》和《文藝春秋》上發表《戴車匠》、《復讎》、《綠貓》、《雞鴨名家》等短篇小說,引起文壇注目。1950年後在北京文聯、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工作,編輯《北京文藝》和《民間文學》等刊物。1962年調北京京劇團(后改北京京劇院)任編劇。著有小說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飯花集》、《寂寞與溫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橋集》、《塔上隨筆》,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以及《汪曾祺自選集》等。另有一些京劇劇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記事》是他的獲獎小說。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他以散文筆調寫小說,寫出了家鄉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富於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
溫瑞安
香港(1954-)溫瑞安1954生於馬來西亞,1973來到台灣,最終紮根於香港。
他本身就是個詩人。他寫詩遠早於他的武俠小說,他在星、馬、港、台都先以詩知名於世,選入各種極具代表性的年選中。
溫瑞安本身就是個俠者。他的事蹟也像武俠小說一樣傳奇。他青年時在台創辦神州詩社,聲勢浩大,結果引起當局忌諱,用政治冤獄打散了他的組織。但他寄居香江一樣照辦「自成一派」文化集團。他又對純粹精專的學問,從醫理、相學、術數、電影及至心理學,水晶念力,氣功等,都肯下功夫去研究。幾乎一切醫卜星相,音樂電影,他都精通;成為一個詩與劍、文學與通俗,濟世抱負和出世情懷交光互映的奇人。
他的武俠小說結合了傳統與現代,又揉合了文學與通俗,對喜好武俠的中國人,是一條虎虎生風的出路,也是一條機緣無限的活路。他的作品族繁不及備載,諸如武俠作品、詩集、小說集、評論集及散文、雜文等。
-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